与暴龙相比,恐爪龙是一种体型相对弱小的恐龙,但它却是与众不同的掠食性恐龙。它长着带有内弯爪子的较长前肢,嘴中充满着锯齿状牙齿,在灵活的第二个脚趾上长有镰刀状的爪子。科学家分析当恐爪龙群体攻击时可对猎物构成致命伤害。
近期从美国怀俄明州挖掘的一具完整的食草恐龙骨骼化石上发现一些不同寻常的咬痕,这些咬痕正好与恐爪龙的牙齿碎片相吻合。恐爪龙不太可能像长着较大头部和较小前臂的食肉恐龙具有强劲的撕咬能力,但依据发现食草恐龙骨骼化石上的咬痕来看,恐爪龙也是一种颇具威胁性的恐龙物种,它们的牙齿能够刺穿猎物的骨骼。
发表在7月4日《脊椎动物古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佛罗里达州大学科学家保罗-吉纳克(Paul Gignac)带领一支研究小组使用橡胶灌入食肉恐龙骨骼上的咬痕,从而形成的模型可确定恐爪龙的牙齿大小和形状。
为了调查何种类型的压力能够形成这样的伤害,科学家使用镍复制了恐爪龙的牙齿。古生物学家发现恐爪龙的牙齿咬在母牛骨骼上可形成4100牛顿的作用力,其牙齿的咬力相当于鬣狗和狮子。他们估计恐爪龙的后齿是前齿咬力的两倍,接近于成年美洲短吻鳄。
4、三角恐龙:角状结构除装饰外还有防御功能
牙齿是掠食者恐龙的重要武器,但对于食草性的三角恐龙,它们头部长的装饰性角状结构是最好的防御武器。它们头部共长有3个角状结构,也因此而命名。角状结构对于防御体型庞大的暴龙非常有效,目前,科学家认为角状结构还用于性别展示,甚至在同类间的斗争起到重要作用。
加利福尼亚州雷蒙德-阿尔夫古生物学博物馆古生物学家安德鲁-法克(Andrew Farke)通过对三角恐龙头骨研究发现它们经常出现同类间的冲突斗争。2009年,他带领一支研究小组研究三角恐龙头部的受损状况,结果显示头骨鳞状骨受伤频率较高,鳞状骨包括角状结构侧翼骨骼和面颊骨骼,这些骨骼仅位于眼眶之下,从而可以判断三角恐龙时常面对面地与同类发生冲突,头骨骨骼留下的伤痕多数是角状结构碰撞形成的。
5、甲龙:身体长着一排排较厚的骨化皮肤
甲龙常被称为“装甲龙”,它的身体覆盖着一排排的较厚的骨化皮肤。骨化皮肤具有许多形状,背部骨化皮肤呈圆鳞板状、肩部骨化皮肤呈矛状、尾部骨化皮肤呈棒状。
今年6月发表在《波兰古生物学报》杂志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日本札幌市北海道大学古生物学家Shoji Hayaski发现一些恐龙身体上的甲状结构并不仅仅是之前所认为的防御工具,更具有一定的攻击性。
一种叫做“Edmontonia”的甲龙在颈部和肩部长着较大的矛状结构,依据科学家发现的骨骼密度表明矛状结构是防御用途,并且是一种很好的攻击武器。而长着骨化皮肤的甲龙的披甲却相对脆弱,很难作为防御或者攻击武器。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