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并且这枚头骨是在墓的前门找到的,位置贴在门边。根据这枚头骨的大小可以推算出,头骨的主人身高应有1.8米左右,可根据史料记载,曹操的身高只有1.6米左右,并且如果墓的主人真是曹操,他也不可能在门边以这样的姿态被安葬。
■曹操墓挖掘到鉴定结束,历时一年左右的时间,不符合考古规律
此外,开封市文联历史学者林奎成告诉记者,从曹操墓挖掘到鉴定结束,历时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如此重大的定论,是非常不科学的,这也是不符合考古规律的,比如长沙马王堆,经历了17年的时间,反复论证,才向社会公布。曹操墓中本来就没有直接的证据令人信服,再加上发掘和研究的时间如此之短,因此就会使人产生怀疑。
对从安阳曹操墓中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教授黄震云也提出了质疑。黄震云告诉记者,他自己就著有《汉代神话史》一书,其中有两章专门研究论证了帛画和石刻。他认为,根据自己的研究,“曹操墓”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是仿照山东嘉祥的汉代画像石“水陆攻战”所作的,但工艺太差,明显出自现代民间制作。而根据百年以来的考古资料,目前已经出土的数万块画像石,没有一块是从二千石以上官员(相当于地级市的市长)墓地出土的,也就是说王侯墓地根本就不用画像石装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锐也是质疑“曹操墓”的学者之一,他告诉记者,此次他们所拿出的证据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属于学术内证,比如断定曹操下葬时不可能有“魏武王”的称呼。关于曹操的称呼,应该严格区分为生前、死时与死后三个阶段。曹操生前被封为魏公,升格为魏王,死时得到“武王”的美谥,这都发生在汉朝,均没有“魏武王”的称呼;死后被追尊为武皇帝,发生在魏朝。后代史官追述往事,当然可以称为魏武王,也可以称为魏武帝。根据文献,曹操生前和死时都没有“魏武王”的称呼。而且墓中“武”字的写法可疑。
根据江苏省书画鉴定委员会主任李路平的介绍,考古人员最初之所以认定河南安阳这个墓为曹操墓是参照了《鲁潜墓志》的记载。鲁潜,是后赵时期的一位正三品官员,他的墓志于1998年4月出土于河南安阳,这个墓志详细指出了曹操墓的具体方位。
但是,李路平认为,《鲁潜墓志》本身的真伪就存在争议。研究发现,《鲁潜墓志》中有一个“年”字,写法和现在的写法几乎一致,不符合当时的隶书书写规范。其中的“岁”字也很可疑,他说,北朝时期的人写“岁”字,通常上半部分应该写成“止”,而不是“山”。《鲁潜墓志》的“岁”字上半部分恰恰是“山”,同样不符合当时正确的写法。而本身就存在争议的《鲁潜墓志》不足以作为判定“曹操墓”的证据。
李路平告诉记者,同样受质疑的还有三块出土于曹操墓的“文物”,“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和“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前两件“文物”上的“武”字与《鲁潜墓志》中第二个“武”字写法一样,错把“止”部写为“山”。“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石牌中“武”与《鲁潜墓志》中第一个“武”字同样“止”下横出头太长,错写为“之”部,因此李路平认为,这三件“文物”与《鲁潜墓志》为同一人操刀,属于人为造假。
■曹操墓的争论焦点已经从是不是曹操墓的问题,上升到是否为真墓的问题了
面对“反曹派”的种种“证据”,“挺曹派”的专家也做出了回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告诉记者:“对于曹操墓的争辩,目前的争论焦点已经从是不是曹操墓的问题,上升到是否为真墓的问题了,如果不是真墓,那么就是人为地刻意造假。这个问题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可以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所以如果有人有相关的外部证据,完全可以拿出来,要是证实曹操墓有假,可以去上诉,通过法律手段去告安阳考古所和国家文物局。”
刘庆柱说,考古是一门多学科结合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而要想精通此行,需要涉猎各个学科,凭借自己常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做出合理的推断。可这些质疑的专家名单中,并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做考古的,术业有专攻,这会影响他们对考古界所做出的判断。
另外,对于他们所出示的一些学术证据,刘庆柱认为,这其实是研究方法问题。质疑者提出的证据并非使用了自然科学的手段,比如用显微镜等进行科学考量获得的数据,而是主观认为,以前记载没有的,就当是假的,这样的断定方式太过武断。因为考古界很多都是新发现,以前没有的,自己不知道的,不能作为认定造假的理由。例如,“魏武王”的称号,其实南朝历史书上就曾提到过“魏武王”,这个称号确实是有的。
刘庆柱说,现在他们判定这个古墓是属于东汉时期的,如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