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或成文物经济过热的又一泡沫 |
|
|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0-9-4 11:02:47 |
|
|
热点评说
8月31日晚,河南安阳高陵曹操墓“倒曹派”河北籍三国文化研究学者闫沛东声明称,河南考古队队长潘伟斌参与造假,因为考古队获得安阳方面的230万元挖掘资金,在挖掘结果为空墓后“无法交差”,遂搞了些假文物埋进去再挖出来冒充。(《新京报》9月1日)
从“曹操墓”发现至今,有关墓地的真伪之争已俨然发展成了又一场“真理与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其间多次爆出的“官方回应”也并未能浇灭不断沸腾的“质疑”和“民意”。而诸多的迹象也在表明,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正反双方的争论都注定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左右手互搏”。
很显然,如果墓地是真的,一些被“网友”推举为“公众发言人”的“意见领袖”们将名声扫地,遭遇带有“势利”天性的网络舆论新一轮“倒戈”般的挞伐与声讨,草根民意的“正义”和“远见”也将被贴上“肤浅”“易碎”甚至“嗜血”的标签。
而如果曹操墓最终被证明是又一个“华南虎”事件,那么“文物部门”和“官方机构”的权威与公信将会被惨痛地消解于无形,由此产生的“社会价值”和“科学标准”的迷失将更为可怕,刚刚树立起的“中国模式”的国家形象也会被外媒和“别有居心”者视作笑柄与利器。
其实,在当下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双向转型的阵痛中,与“房产经济”一并“飞黄腾达”的就有颇具中国本土特色的“考古经济”:名目繁多的“鉴宝”节目,日渐升温的文物行情,都令公众眼花缭乱。带有明显逐利冲动的“全民考古”给本就“体弱多病”的文物环境又增添了一丝喧嚣,掺杂着“地方政绩”和“GDP主义”气味的“文物挖掘”与“名人故里之争”更是大行其道,愈演愈烈。
因此,在“文物致富”的强大气场下,回顾整个“高陵”的真假之争,无论是“言辞凿凿”的官方考古队还是以“公众代言人”自居的所谓“专家”,均不能摆脱疑似“工具主义”的私利之嫌,公权部门的“草率定论”和“倒曹派”高调宣称“手握铁证”却迟迟不予公布的炒作之举,都吊足了公众的胃口,网络和媒体刻意制造的“眼球效应”更让众多无辜的受众感到莫衷一是,被动地成为“泛新闻主义”和“厚报时代”的最终买单者。
说白了,在这场由“文物部门”“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一手导演的社会闹剧中,不明就里的“公众利益”一直在被“话语权”主导者绑架,文物经济“过热”产生的社会泡沫和投机心理已经开始腐蚀“文物大国”的真正内涵。
对此,有必要呼吁:一直“慎言”的国家文物局不能再只满足于充当“调停者”的第三方角色,而应该积极采取实质性的“彻查”动作,并采取多种调控手段确保文物经济的“软着陆”,还公众一个纯净真实的知情权,也还文物市场一份绿色与健康。
(责任编辑:罗园)
|
上一个历史考古: 曹操高陵临时展馆将于9月底对外开放(组图) 下一个历史考古: 安徽发现3米长古象牙化石 曾出土古菱齿象化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