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仪门(广安门)修得高,大街小街卢沟桥。卢沟桥,漫山坡,过了窦店琉璃河。琉璃河,一道沟,十二连桥赵北口。赵北口,往南走,过了雄县是鄚州。鄚州城,一堆土,过了任丘河间府。河间府,一趟线,过了商林是献县。献县大道铺得平,一直通到武强城。”这就是在武强流传颇久的“指路歌”。为什么要大费周折地熟记从北京到武强的路线,从另一首歌谣中或许能看出端倪:“山东六府半边天,赶不上四川半个川。都说天津人马厚,不如武强一南关。一天能唱千台戏,找不到戏台在哪边!”
不过,这上千台戏上演的舞台却并非戏台,而是年画。戏曲题材在民间年画中向来占有很大比重,而从广义上讲年画上的钟馗、门神也都各自称得上是一台戏。提起“中国四大年画”,传统上公认为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苏州桃花坞以及四川绵竹。当这一名单扩展到“五大”时,才会有某种版本将武强囊括其中。然而,武强年画始终另有一番气魄,号称“南桃北柳论画庄,农家年画数武强”。待进入21世纪,武强年画在年画领域中占据的独特地位更加显著,而更令其他年画产地艳羡的是,武强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年画博物馆。该馆建成于1985年10月,占地总面积2.51万平方米,现有5个展厅和1个年画制作操作演示厅,馆藏明清以来历代武强年画古版和资料1万多件,三级以上文物千余件,属国家二级博物馆。
武强年画博物馆位于小范镇,也即武强县新县城所在地,老县城在西边的街关镇,从街关镇再向西才是民谣中所说的南关。在武强年画最辉煌的时期,除南关画业一条街有字号可考的画店144家外,还有60多个村庄开办有年画作坊。每逢年底,来自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的画商会像赶庙会一样蜂拥而至。然而,这种热闹场面如今已不复存在。南关附近的村庄中还保留着一些民间年画作坊,但街关镇内已看不出丝毫“一天能唱千台戏”的影子。相形之下,小范镇如今却因为有了年画博物馆而成为武强年画的又一地标。
与很多新县城一样,小范镇路上的行人与车辆并不多,以致到达博物馆门前,忽然见到成团的参观人群会觉得有些意外。雕梁画栋的院门显然是博物馆的景观之一,参观团体纷纷在此组队拍照。大门上挂有4块牌子:除了“武强年画博物馆”外,另有“武强年画学会”“河北武强画社”以及“中国民间木刻年画出版研究会”。这几个名称见证了武强年画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史。由“武强年画学会”再向前推,会看到“国营武强画厂”“远大画业合作社”乃至“冀中年画研究社”等称谓。关于武强年画,史料有这样的记载:“日寇侵华,烧杀抢掠,许多年画遭受了灭顶之灾,许多珍贵的画版毁于一炬,众多画业作坊相继倒闭。然而,作为冀中革命老区的武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国内其他年画产地不曾有的一次历史机遇,也是年画美术史上的一次新创举。”
武强年画的诞生可大致追溯至元代,以“传承有序”看,武强年画确实显得格外幸运。然而,这种幸运得来并不容易,因为武强自古就不是太平之地。先秦时期武强是燕赵分界旧地,唐时近幽州,五代以后成为辽宋分时之区,包括“安史之乱”“靖难之变”在内的多场战争涉及此地。除此以外,武强境内多河道,据史书记载,仅清康熙至乾隆三朝的130多年里,武强就发生大水18次。只是“地瘠人贫,物力稍拙”反倒成就了武强年画的诞生,而低廉的售价也确保武强年画真正成为家常用品而流传不衰。另一方面,历史与自然的沧桑练就了当地剽悍刚劲的民风,表现在年画中,除刻版风格迥异于杨柳青或桃花坞的精雕细琢,在题材上也多有其他年画产地很少涉及的时事性内容。就“记史”而言,武强年画确实在各地年画中独树一帜 。
与院门相比,博物馆的馆门更能显示出武强年画的特色。馆门上方是根据著名的“六子争头”图案设计的馆徽,两侧则是武强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门神。走进博物馆,满墙红绿斑驳的年画使房间内少了通常概念中博物馆的肃穆气氛,而“狮子老虎大花瓶”这样缺乏岁月标志的常见年画题材也往往让人忽视它们的实际年份,只有间或见到几块年画古版的实品展出,毫发般的刀刻线条与几乎已经和木板渗透为一体的墨色才会令人真正感慨它们的精美与沧桑。这些古版被称为“主板”或“墨线板”,是套印年画时最重要的刻版,也是各年画作坊最珍视的传家之宝,即便经历变乱也会设法保存下来。武强年画博物馆的大部分馆藏正是征集自民间。
几年前,武强年画博物馆与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正式签订了《联合开发制作武强年画动漫意向书》,准备拍摄武强年画风格的系列动漫片。在年画领域,这是前所未有的创意,但对惯以连环画方式印制戏曲年画的武强年画来说,或许这只是一种传统的延续。今年4月26日,武强年画正式与建设银行联合发行有“六子争头”图案的联名卡;此前不久,武强年画博物馆又从邢台征集到20块民国时期的年画古版。对已经凭借不断改变而顽强地生存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