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在世博会的演出后,台湾民间艺术团汉唐乐府将把甲骨文记载的武丁与妇好的故事,以现代人能接受的形式搬上舞台。“南音”这一世界非遗项目被成功开发成舞台剧后,获得了广泛好评。然而,一个民间团体要在流行商演充斥舞台的市场中生存,仍然是困难重重。
“南音”掌握18种清商调式
数十年前就致力于搜集和传承保护古乐舞的台湾汉唐乐府创办人、艺术总监陈美娥,说起甲骨文和古乐舞的关系头头是道。“关于武丁与妇好的故事,殷商时代的人都以为是神话,直到甲骨文的出土才证明它的存在。”要搜集这些资料并不容易,就在19世纪殷商11个王陵就被盗墓贼洗劫一空,后来陆续发掘时也有当地农民把甲骨文当做中药材给卖了的,直到这些龟甲牛骨上的文字被考古专家鉴定为甲骨文为止。
“武丁墓里的甲骨文是最齐全的,记载了当时几乎所有大小宫廷事件。”陈美娥说,后来这批甲骨文被带到台湾,台湾并因此成立了“中央研究院”。有意思的是,1976年,毛泽东主席去世前最后一次巡视到河南安阳桓河遗址部分,指点江山说那里应该是以前的殷商王朝都城所在,他坐的地方应该是宫廷区,后来果然农民在那里发掘出了一个妇好墓,被内地专家紧急抢救了。
陈美娥几十年来一直在做音乐考古,如今“南音”古乐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说,其实南音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代,在唐代以前中国对古乐的记载是没有间断的,所以南音保存的“清商调式”就是商朝时代的大户音乐,也就是舜帝制定的五音十二律。“古乐不止是音乐,它还代表着古代的舞蹈文化、礼仪、祭祀文化等诸多传统的习俗和道德观。”陈美娥这样描述着她对古乐的理解。
叶锦添助阵 《诗经》入词
古乐虽美,怎么跟甲骨文这“死气沉沉”的东西结合?怎么搬上现代舞台而不让人昏昏然?
陈美娥请来了著名服装造型师叶锦添助阵。在安阳保存的青铜器皿的图案上找灵感,安阳政府相关部门还请来技术专家从古骸上恢复古人长相,帮助他找设计灵感,“甚至我建议他从现在的日韩服饰上去找元素”。陈美娥说,其实日韩的服饰文化要追溯源头就是中国的汉唐以前。
“武丁与妇好”讲述了当时王后妇好为了解救出征的夫君,不顾身孕和性命安危,带兵救援的感人故事。故事很曲折,怎么在没有台词的舞台上让人看懂?陈美娥想到了每一幕之前用投影简介情节的办法。
历来古代宫廷或民间的乐舞,是离不开唱的。“唱又不能唱现在的流行歌曲,我把《诗经》填入了清商曲调。”陈美娥说,比如第一幕讲述王与后的相遇相恋,“风”篇里的《蒹葭苍苍》就很切合那种情感;比如妇好在向祭祀占卜时,大祭祀会朗诵“商颂”。在第三幕战争场面中,伴乐仍然是南音,舞台表现上,她请来少林寺的师父加入了大量武术。
待价而沽的“珍品”
由陈美娥创办的汉唐乐府已有26年的历史,进入内地也好几年了,然而真正商演的机会并不多,通常多是出现在文化交流之类的高端舞台上。“我们也想商演,但需要找一个‘靠山’,也需要剧院或演出商来邀约。”
找“靠山”是为了解决汉唐乐府庞大的支出。除去“保护性”地“养”着那批“南音”专家,在制作上庞大的支出都使得汉唐乐府必须量入为出。“我最大的投资方是我哥哥。”陈美娥开玩笑地说,除去家庭自己往里投资,和一开始拿到的台湾政府的扶持资金外,她必须“找钱”。“以我们的投入,演出一场至少得有30万元的演出费才行,并且太低端的场所我们是不会去的。汉唐不追求成为商演明星,而是要当顶尖的那一员。”
陈美娥刚刚放弃了一个“机会”,当然,本来龙门石窟邀请他们的《洛神赋》或《教坊记》在那儿驻演几场,但因当地旅馆设施太差而没能成行,“不能让观众看戏到晚上没地方住”。不过,内地开始有一些企业不请明星改请汉唐乐府去演出,企业的文化意识觉醒也让陈美娥觉得欣慰。
记者了解到,上海世博会之后,汉唐乐府将在厦门、泉州、福州等南音的故乡展开巡演,11月中旬,又将赴欧洲巡演一个月。在安阳市政府5年规划中,大型殷墟遗址公园项目将启动,其中也将兴建高端剧院,整个投资达几百亿元。将来,汉唐乐府很可能在园内驻场演出。(记者 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