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的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出土的一件陶尊形器上的繁复的纹饰上,已出现长着獠牙的猪首龙身的图案。
随后,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很多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龙文化遗存,比如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的彩绘龙陶盘。而在历年的考古发掘中,商代至明清时期的龙文化遗存就更丰富了,比如商代妇好墓出土的蟠龙纹铜盘、西周井叔墓地出土的青铜牺尊上的龙铸件,一直到清代帝王穿戴的龙袍。
不过,这历时7000年的龙文化传承中缺了一环———商代之前、陶寺文化之后,相当于夏代时期的龙文化遗存。
此次“考古中华”展上不仅展出最早“龙”形象,而且有两件展品恰好填补了这一缺环。那就是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铜牌饰和绿松石龙形器。这些文物的发现使得中国龙文化遗存从公元前4000年前后至现今的连续发展演变的线索,得以清晰地揭示。
二里头遗址也被称为“夏都遗址”,曾出土有多件绿松石铜牌饰,其中以1981年发掘V区M4号墓时出土的一件最为精致。以往研究人员对这种绿松石铜牌饰的兽面纹含义存在争议,有的认为是犬纹,有的则认为是虎纹。
没想到,2004年的时候,考古工作者竟然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确认了绿松石龙形器。有了这件器物的参照,研究人员才知道,绿松石铜牌饰的使用方式与绿松石龙形器的使用方式基本相同,都要与铜铃配套使用,佩戴在墓主人身上。绿松石铜牌饰上的兽面纹含义象征着龙,是龙纹的一种。对此,朱乃诚等专家指出,那次发现的绿松石龙形器,以及辨认清楚的龙含义的绿松石铜牌饰,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古代对龙的各种记载以及商周以来考古发现的各种龙造型的器物,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华龙文化意识的形成,并不是古代文人虚构的故事。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