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通青石幢铭下粗上细呈柱状,重300多斤,上面直径为40厘米,下面直径为45厘米,高80厘米,平面呈八角形,主要内容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墓志铭,其中一面为线刻菩萨像图案,栩栩如生。另外一面落款处为金泰和三年(即为公元1203年,距今807年)。
山西晚报11月3日报道 10月31日下午,忻州市忻府区秦城乡河拱村附近,中铁25局大西(大同到西安)客运专线第三项目部承建的顿村隧道南出口处,施工工地现场挖掘出一通幢铭,并发现了一座古墓,10月31日下午,幢铭被运回忻州市文物管理处保存。
11月1日记者接到热线后,立即赶到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几经周折,在当日留守的该处副处长李培林的帮助下,记者见到已运回的幢铭。之后,记者在李副处长的带领下,驱车来到河拱村附近发现墓葬的现场。文物工作人员已经对墓地采取了保护措施,考古工作人员正在清理墓室周围的土。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0月31日上午9时左右,接到施工人员的报告后,他们立即赶到现场,及时进行抢救性发掘。由于墓顶出露,为了文物的安全,10月31日夜间就派人进行值班看护。11月1日,经过专家和工作人员一上午紧张而又细心的发掘,墓室周边的土已经清理完毕。
在现场文管处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记者看到,墓葬由三部分组成,从南到北依次为墓道、甬道、墓室。墓室平面为圆形,墓顶为砖砌的穹窿顶。整个墓室为砖砌结构,外径东西为2.9米,南北为3.1米,甬道为拱券的砖砌结构,墓室砖有素面和绳纹两种,墓顶部分已残缺有口,堆积了残砖和白灰。
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处长郭银堂说:“一般来说,幢铭与墓碑的作用相似。这次经文和墓志铭合二为一地刻在八面幢铭上,这种幢铭在忻州还是首次发现,极具研究价值。初步断定,这座墓葬也属辽金时期。”
墓室中,还有哪些新发现?为了一探究竟,11月2日,记者再次来到发掘墓葬现场,其外围保护措施更加周密了,还拉起了警示线,考古工作人员现场测量、绘图、记录。
2日下午1时,一具极小的棺材出现,考古工作人员初步断定,该棺材是一具陶棺。该陶棺在墓葬内靠北一侧,呈南北方向放置,整个长度约为65厘米,头部朝南(宽约31厘米),尾部向北(宽约27厘米),陶棺盖表面有一定弧度,棺盖左右两边呈大波浪花纹,棺盖头部有仿木结构的图雕,左右两边分别还有两个(类似于)侍卫。下午1时40分左右,在陶棺右侧又发现了腐烂木层的痕迹。经工作人员仔细的清理浮土、测量,认为是一具木棺,该木棺同样是南北方向(整个长度约为170厘米),头部朝南(宽约50厘米),尾部向北(宽约30厘米)。下午2时左右,在陶棺头部南靠东约60厘米处,发掘出一个陶罐,该陶罐表面有花纹,两侧有耳。具体罐内有何物就暂不得而知了。
截至11月2日17时30分,天渐渐黑了,发掘工作暂告一段落。当日,共挖出了1具陶棺,1个陶罐,1个陶碗,2个瓷碗,1具木棺。
11月2日,忻州市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队长王继平告诉记者,在陶棺下靠西一侧还有一具木棺材,木质已腐烂,露出人骨,另外靠东一侧也似有人骨,具体情况,要看以后的发掘。从目前出现的小陶棺看,这里应该是有过火葬和二次迁葬的情况。
那么究竟还有何神奇本报将继续关注。(郭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