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的内乱之中。他曾经断言,中国要进行革命,就不止像法国那样129万人流血,而是不尽杀四万万人不止。在当时,有这样想法的不独康有为一人。为了扫清这一思想的影响,刚刚成立的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与保皇派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1905年11月26日,《民报》第一期发表了陈天华的《论中国宜创民主政体》和汪精卫的《民族的国民》,指名批判康有为的君主立宪说是妖言惑众。
保皇会下属的《新民丛报》立即应战。虽然此前梁启超的立场摇摆不定,但这回他还是选择了替师出征。
论战一开始,梁启超傲然自大,常常嘲笑《民报》的诸位主笔邹容、汪精卫、胡汉民等人是浮薄少年,感情用事,理论上不堪一击。可越到后来,梁启超越显得捉襟见肘、理屈词穷了,不但保皇论点缺少根据,就连援引的材料和外文翻译也接连出错。
1906年7月,《新民丛报》求和,《民报》却坚持乘胜追击,“犁庭扫穴,不留余种”。1907年11月《新民丛报》停刊,彻底以失败告终。
此时,面对国内风起云涌的革命热潮,清政府走投无路,打起了“预备立宪”的主意。康有为大喜过望,以为自己为之奋斗数十年的君主立宪制就在眼前了。为了赶上这班车,他决定把保皇会改组为“国民宪政会”。 1907年3月,在《行庆改会简要章程》中,康有为对为什么要改名,这样表白:
本会以救中国为旨,昔以皇上变法,舍身救民,蒙险难,会众咸戴,以为非保圣主不能保中国,故立会以保皇为义。今上无危,无待于保,会务告蒇,适当明诏,举行宪政,国民宜预备讲求,故今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亦称国民宪政党,以讲求宪法,更求进步。
但此时的大多数人早已不似康有为还做着君主立宪的迷梦,他们早已识破了清廷的糟朽。如果说当初入会时,人们还分不清保皇与革命的分别,经过几年血与火的历练,人们都明白了只有革命才能够救中国。曾经的保皇会会员们纷纷登报宣布脱离,投入到革命队伍中。就连曾经受聘于保皇会训练军队的美国将军荷马里也写信给康有为,声明所训军队脱离保皇会,而接受革命党的领导。
1907年6月2日,惠州七女湖起义。
1907年9月1日,广西钦州王光山起义。
1908年3月27日,钦州马笃山起义。
1908年4月30日,河口起义。
1910年2月12日,广州起义。
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
直至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被共和新时代所取代。而康有为这位始终抱定君主立宪的固执老人,落在了历史车轮的后面。
“草堂万木草萧萧,吾道何之离索遥。”1926年秋,在逝世前一年,康有为重回北京。枯立南海会馆门外,踯躅菜市口街头,他凭吊着六君子曾经的鲜血,百感交集地念出了这两句诗,怆然涕下。
记者 黄加佳
感谢《康有为大传》作者马洪林对本文的贡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