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流域汉墓的断代一直备受考古专家关注。记者12日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经过近6个月的工作,怀化黔城小江墓地发掘资料的整理工作基本结束。
专家对出土器物进行了细致的分期“排队”,其中对东汉时期墓葬的辨识,是沅水流域汉墓分期断代工作的首次尝试。
据小江墓地考古发掘领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二室主任高成林介绍,该所4位修复人员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共修复陶器500多件,滑石器100多件。在修复工作结束后,工作人员与部分外请专家又对出土器物进行了绘图、摄影等工作。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墓葬形制和分布规律等基本情况,对出土器物进行了细致的分期“排队”: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和东汉时期,其中对东汉时期墓葬的辨识,是沅水流域汉墓分期断代工作的首次尝试。
高成林说,由于沅水流域的汉墓基本上都是土坑墓,砖室墓数量极少。因此长期以来,沅水流域汉墓的断代下限基本上都是王莽时期,能识别的东汉墓葬数量极少。
“但文献记载这一时期沅水流域生活着大量的蛮族,由此可见沅水流域应该是存在大量东汉墓葬的,只不过我们没有识别出来。”他说。
带着这个问题,在2009年小江墓地的发掘中,高成林等专家就予以了充分的关注,并发现了一些线索。在今年的资料整理过程中,通过对墓葬形制、分布规律以及出土器物的分期“排队”工作,专家识别出了一批东汉墓葬。“不过,这部分工作只是一个初步尝试,结果还有待今后工作的检验。”
在此次整理工作中,专家还发现部分墓葬的出土器物对判断墓葬的族属很有帮助。
“沅水流域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方,其中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等。”高成林说,此次发掘出土了一套虎钮錞于、鉦和扁体钮钟的乐器组合。在先秦时期的巴人墓葬中,经常出土虎钮錞于和鉦的乐器组合,而扁体钮钟一般也认为是巴人的乐器。而民族学界一般认为,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小江墓地这批材料,为探讨沅水流域居民的族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潇湘晨报 徐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