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都有一个很独到的构造,那就是它们的前上颌骨与上颌骨联接得不紧固,存在一个裂凹。这会让人轻易的联想到鳄鱼,那些水畔杀手也有类似的构造。
“双嵴龙可能是早侏罗世环特提斯海(古地中海)动物群中最残暴、最凶猛的掠食者。” 杰瑞德D.哈里斯说,“但此地的地质年代已经是侏罗-白垩纪之交,双嵴龙早已消失,所以我们推测这些造迹者仅是类似的双嵴龙的恐龙,因为它们的足迹非常类似。”
此外,从足迹判断,此地窄足龙足迹的造迹者最大可达5米,就像一辆小轿车那么长,而多数造迹者则要小得多,大约仅长2米。“5米长的大型兽脚类恐龙的出现令我们感到很兴奋!”邢立达说,“因为在随后沉积的,距今1.2亿年义县组地层中则是著名的热河生物群,该生物群绝大多数兽脚类恐龙的体型很小,落凤坡的发现表明此地在热河生物群出现前的2000万年前就出现了繁盛的,多种类的兽脚类恐龙,这对我们了解该地区兽脚类恐龙的演化与变迁很有意义!”
事件背景:恐龙足迹学
从千足虫到袋鼠,地球上的动物或多或少都会留下足迹。足迹是重要的生命痕迹,很多时候,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它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现场分析法,就是着重于解读现场的痕迹证据,可以从脚印的长度及深度,判断出一个人的身高、体重、速度,是否残障,有无背负重物等,从手印还可以推断出一个人的工作性质及习性癖好。
恐龙足迹学作为恐龙研究的一个新分支,是由恐龙脚丫儿“踏”出来的,它有着恐龙骨骼化石无法替代的作用。化石保存了恐龙生前身后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足迹保存的却是恐龙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一瞬。这些足迹不仅能反映恐龙日常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还能解释恐龙与其环境的关系,这些都是古生物学家梦寐以求的宝贵信息。
这些信息至少可以包括:
1,了解某类恐龙是怎样行走的
2,了解某类恐龙是否群居
3,推算出造迹恐龙的长度,重量和大小
4,了解当时的古环境与古生态
5,在骨骼化石未曾发现的情况下,断定当时存在什么恐龙
(责任编辑:罗园)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