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李玉贞研究员推出解读俄罗斯档案中的中国国民党(1927年前) 系列文章,拟以中国社会为大背景,以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国家利益为支点,展示那个时期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国际关系的各个层面,在更加广阔多彩的幕布上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如国共两党还在1921 年底就组成庞大的代表团携手登上国际舞台,谱写了国共合作的序曲;孙中山在上海的宅邸莫里哀路29 号发生了哪些故事;1923 年蒋介石访问苏联期间何以佯装生病;国民党的使者们如何在国际共产主义讲坛上大谈三民主义;斯大林为什么说自己糊涂了等等。
李玉贞研究员是资深中苏关系、共产国际与中国关系问题专家,她从1994 年即开始研究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史料,相信本系列能够使读者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耳目一新。
列宁和孙中山两人从未谋面,但仔细探寻两者的关系,却耐人寻味。孙中山自1896 年“ 伦敦蒙难”后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国革命家,对中国事态一向关心的列宁也把目光投向了他。辛亥革命爆发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对于中国的辛亥革命采取的是支持的立场。在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4 天之后,即1912 年1 月5 日,由流亡国外的列宁在多瑙河之畔起草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决议》便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大会上获得通过。决议“斥责俄国自由派支持沙皇侵略政策的行径”,为中国开始“共和”而“表示全心全意的同情”,这是列宁及其领导的社会民主工党对孙中山的声援。孰料短短半年时间后,原本有些“英雄惺惺相惜”意味的两人却卷入火药味甚浓的争论中,孙中山于无意中“踏雷”,成了列宁的“批判对象”。事情的原委是孙中山在卸任临时大总统前一天发表的演讲在7 月份被译成法文发表在比利时《人民报》上,三天后又被译成俄文刊登在布尔什维克的《涅瓦明星报》上,而反应相当迅速的列宁也在这天的报上发表了其著名的评论孙中山及其政治主张的《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对孙中山关于革命道路的主张给予严厉批评。值得关注的是,列宁在此文中对孙中山“民粹主义”的评价深刻影响了1919-1927 年间国民党与共产国际关系,并成为两者摩擦不断的思想动因所在。
那么,孙中山言行有什么闪光点,他做了什么竟然能够引起列宁的关注,乃至在辛亥革命后几个月内便由列宁“陪伴”亮相于1912年的俄国布尔什维克的报纸?因这个闪光点恰恰投射在世界范围内关于革命道路的激烈争论上,贯穿于1919—1927 年间国民党与共产国际关系的始终,基于此,有必要简要回顾一点历史情况。
从未谋面的孙中山和列宁
孙中山因1895 年秋兴中会的广州起义而流亡国外。1896 年10月11 日清廷因其“谋反”,便命伦敦中国驻英使馆将其拘捕,经恩师康德黎(Mr. James Candlei) 和英国舆论界乃至英国政府的干预,孙中山在10 月23 日获释。这场“绑架案”在伦敦乃至国际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中国海军派驻英国的武官凤凌在日记中写下的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话:“孙文一案,反为该人成名。”
喧嚷一时的案件, 吸引了身在伦敦的俄国民粹主义者沃尔霍夫斯基(ФеликсВадимович Волховский)。此人便是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案件的涉嫌者之一。不久,《俄国财富》1897 年第5 期、第12 期,先后刊登了对孙中山的采访和他伦敦蒙难记的俄译文,孙中山的知名度大大提升。
列宁对中国事态的关心有案可查,从他的文章中知道,他也了解孙中山接受的是西方教育。1900 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事件发生后,他写了许多文章斥责沙皇的对华政策,如《亚洲的觉醒》,《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等。
1905 年俄国国内爆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国情况给予以孙中山为首的虽然还非常幼稚但是淬历奋发的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以极大的鼓舞。后来成为中国国民党重要领导人的胡汉民、汪精卫、朱执信等频繁地为《民报》撰文赞颂俄国人民为反对沙皇“无不斩木揭竿,风起云涌的革命局面”,手舞足蹈表“极端之同情,为之高呼万岁,且自愧不如焉斯已矣”。
同样,1905 年事件也引起了俄罗斯政治生活的巨大变化,沙皇尼古拉二世颁布了“10 月17日宣言”又称“关于完善国家制度”的宣言。它承诺给予人民不可动摇的言论、出版、宗教信仰等自由权利,推进普选权, 确立国家杜马的权力,保证选民真正监督政府。宣言固然以维持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为前提,但毕竟标志着俄国宪政的提出与开端。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动荡的局势中,1905 年后俄国出现了两种政治主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