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古泗州城轮廓像只乌龟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一年多前,省考古研究所联合淮安博物馆、盱眙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对这个“水下庞贝城”进行了考古发掘,确定了遗址的结构和布局,还发现了城门、当年名刹大圣寺的大概位置……昨天,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长林留根透露,今年还要发掘1万多平方米。
□快报记者 胡玉梅
古城覆盖3米厚散沙
既然古泗州城已经沉没湖底300多年,为何还要找到它?林留根说,南水北调工程要经过古泗州城遗址,如果不考古发掘,将来水位蓄高后,它将被彻底淹没很难找到了。经过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前期考古调查后,古泗州城被列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受影响文物点上报国家文物局及水利部。2010年12月,开始对这座沉没300多年的古城进行考古发掘。
“我这个图放的是平遥古城。之所以用它,是因为历史上的泗州城一点不比平遥古城差。我只是想给大家提供一点想象空间。”朱晓汀是考古成员之一,她介绍说,古泗州城遗址在盱眙西北部淮河北岸的狭长滩地上。遗址的东北部为一望无际的洪泽湖,正北方有明代第一陵——明祖陵。
“发掘现场在盱眙郊县,现在是一片滩地,有村庄和农田。”朱晓汀是一位女生,当时她进驻考古工地的时候,满眼都是滩涂,有的是从湖底泛上来的细沙,有的是石块。古城址就在这片滩涂下,上面覆盖了3米厚的各种散沙。“我们一共剥离了9层土。”
3次调查确定遗址范围
南大教授张学锋说,古泗州城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州(现代的地级市),历史上,这个城市内只有几千户人家。“唐朝时期,周边都是水域,当时的运河并不经过这里,但元朝之后就一路衰败了;加上运河改道,屡次遭遇水患。”
据历史记载,清康熙19年(公元1680年)夏秋,连续70多天暴雨使淮河水位暴涨,洪水淹没了泗州城(位于今淮安盱眙)。
“加上这次,一共做了3次调查。”林留根说,1993年,专家们就开始寻找古泗州城了,之前都是做调查,没有“打开”来看看,而这次不一样,是对这座埋在湖底的古城进行解剖了。关于古城的位置历史上有文献记载。古城呈现椭圆形,有点像缺了一条腿的乌龟。周长与史料记载的9里30步较吻合,总面积约2.46平方公里,有5个城门,其中约有1/6在淮河二河河道里,其余在陆地下,最高处在地表1米之下,最低处距地表6米。目前,考古人员已发现内城墙、外城墙及城门一座。内城墙墙体宽度为17~24米,已勘探出墙体长度约338米。外城墙宽度约6米。内外城墙之间的距离为70~80米。“城门采取的是在城墙外修筑月城的方法,月城如半个环形扣在城门外。”
发现千年古刹大圣寺?
专家门发现,古汴河穿越古城而过。正是这条河,为古泗州城带来数百年繁华。“就像俗话说的,‘要想富,先修路’。在古代,水路比较方便,这估计是为何会把泗州城放在一个水网密集地的原因。”
朱晓汀展开一幅古代地图,介绍说,从图上可以看出,泗州城为中原之咽喉,南北交通之要冲,有水陆都会之称,向西北的陆路现在还保留着13处烽火墩。因为地势重要,历史上许多重要官署都设在泗州城,从唐代起,它一直管辖着今天江苏、安徽的大片地区。
古泗州城内,最有名的建筑当属佛教建筑“僧伽塔”,也叫灵瑞塔,高300尺,巍峨壮丽,属普照王寺(又叫大圣寺),是唐中宗时国师僧伽和尚首创。在宋代,大圣寺成为当时全国五大名刹之一。在泗州城被淹没后很久,僧伽塔是唯一露出水面的建筑物。据说,1963年人们看到的塔尖就是僧伽塔塔尖。
目前,考古专家们找到了古城一处建筑密集区,发现了两处房址3条道路,瓦当、滴水、屋脊上的螭吻兽等建筑构件。“很多建筑构件如石磨和石碾都偏离了原来的位置。”朱晓汀介绍说,他们还发现了石香炉3座。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该建筑为一处寺庙遗存,其所处区域与史料记载及传说中的大圣寺极为相近,亟待在以后的发掘中进一步加以确认。
将来会建遗址公园?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