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一病不起。这件事成了王敏之文物考古之旅起航之际的一首出征进行曲,一直激励着他。
在此后的考古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恶劣的条件,王敏之一往直前。
1976年,王敏之和省派考古工作人员一起调查肃宁汉代武垣古城。到遗址后,突然刮起了大风。“风、土混在一起,吹得我们勉强睁开眼。”王敏之说,风越来越大,差不多有七八级的样子。但为了搞清古城墙的周长和现存高、宽数据,王敏之眼睛眯成一道缝,勉强记录数据,省考古工作人员进行测量。王敏之不提改日或休息,他们也不好意思说,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两天,才把所有数据搞清楚。
1977年,王敏之在南皮搞调查,时值酷暑,为赶路王敏之热得满头大汗。回到招待所后,先用凉水毛巾擦脸,汗立刻顶了回去。晚上写调查记录时,王敏之感到头有点晕,浑身难受,但一直坚持。写一段,躺一会;再写一段,再躺一会……反复多次,最终坚持写完。
出版《纪晓岚遗物丛考》时,王敏之每次出行调查都写日记记录。这里面有无果的辛酸,也有收获的喜悦。
1986年,王敏之开始搜寻纪氏遗物。2001年,王敏之第二次大面积搜寻纪晓岚遗物再次进京,住在了一家小旅馆。有一次,王敏之搜寻到不少关于纪晓岚的资料,心里非常高兴。晚上回到旅馆后,他买了一瓶啤酒、一根黄瓜、一袋方便面,为自己开了一次庆功宴。
王敏之夫人说,他平时出差吃饭住宿都特别简单,有时一天就吃一两顿饭。
退而不休出版百余万字考古著作
《沧州考古录》问世,为今人、后代沧州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之前,王敏之还出版了《纪晓岚遗物丛考》《狮城探秘》两部考古书籍。三部书籍合成“沧州文物考古之旅三部曲”,共计百余万字。这些都是在他退休之后完成的。
2004年,王敏之出版30余万字的《纪晓岚遗物丛考》,收录了有关纪晓岚的鲜为人知的多种珍贵文物图片资料,对其遗迹、遗物作了详细介绍和考证;2008年,王敏之出版30余万字的《狮城探秘》,对沧州的历史沿革、周围郡县及沧州古城的诸多方面进行了考证,对沧州铁狮子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
为了完成自己这浩大的“工程”,这些年来王敏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更令人佩服的是,“沧州文物考古之旅三部曲”是王敏之自己坐在电脑前用“全拼”写作,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的。
出版之前,还有道工序,校对。王敏之的夫人卢玉芬指着餐桌说,他每天要在这里坐上10多个小时,除了吃饭时间就是在这里校对。
就这样,王敏之戴着眼镜,趴在桌子上,用手指点着,一个字一个字校对。有时夜深了,为了不打扰妻子休息,王敏之校对完就在书房的小床上休息。
王敏之知道妻子疼惜自己,在《沧州考古录》后记里王敏之提到尤其感谢夫人卢玉芬在生活上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
“沧州文物考古之旅三部曲”是王敏之20年前即已埋在心底的夙愿,经过20多年的苦心付出,他终于完成心愿。对此,这位老人以“这是一个公民应尽的一点义务”来予以“总结”。
但在这“一点义务”里,却包含了这位老人为之奋斗一生的对文物考古工作的热爱和忧虑。王敏之说,一个地方,应该有这样一些文物考古方面的读物,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全新的沧州我们要面对,古老的沧州我们也要铭记,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就更需要有更多人能沉下心来打捞、梳理那些历史长河中的珍珠,让人们能够清晰地明了自身的“根”在哪里,更多明了这片土地的真相。(记者于海宁)
(责任编辑:罗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