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人又鲜为人知,似乎有些说不通,但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所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千古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代代风流人物,有很多人在许多年后就被历史的江水冲刷得鲜为人知了。41岁就担任清代两江总督,一度比他的同时代人曾国藩还明亮得多的政坛明星何桂清,就是一位当年威名远扬,如今鲜为人知的大名人。
悟性很高的少年才子
何桂清(1816—1862年),字丛山,号根云(一说字根云),昆明人。自幼聪明勤奋,悟性很高。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辛卯恩科乡试,年仅15岁的何桂清就考中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殿试,19岁的何桂清又高中第二甲第四十九名进士,朝考之后选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十九日散馆,何桂清被授职翰林院编修,可谓科举考试中很幸运的少年得志者。
说到何桂清的悟性,可以作以下分析:在明清两代,全国考中举人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考中进士的平均年龄为37岁。云南与江南、中原等地相比,科考相对落后,考中举人和进士的平均年龄,可能比全国的平均年龄略高。但何桂清却以低于全国平均年龄15岁和18岁就考中举人和进士,而且考中的名次还较高,这不能不说明何桂清是一个聪明、勤奋,且悟性很高的人。何桂清即使与同时代人、科举考试中的另一位幸运者和他未来的政敌曾国藩相比,在科举仕途上还略胜一筹:曾国藩(1811—1872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23岁考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27岁考中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进士(何桂清为乙未科殿试总名次的第五十二名,曾国藩为戊戍科殿试总名次的第一百二十七名,何的名次远高曾);朝考后,曾国藩虽也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但散馆时授职是最低一等的翰林院检讨。
与曾国藩的矛盾
何桂清的官运颇为亨通。离开翰林院后,何桂清任过知县、江苏学政、户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会试,36岁的何桂清便担任主考官。这一科为朝廷选拔了不少能人,仅云南就有萧培元等人。咸丰四年(1854年),年仅38岁的何桂清就被任命为浙江巡抚。
何桂清担任浙江巡抚,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一年前,即咸丰三年二月初十(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陷江南重镇南京,并在此建都,清朝的整个江南一片混乱,在江南一带的清军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主帅无能、军纪松弛,军饷缺乏、不堪一击。何桂清到任后,从各个方面鼎力支持江南大营,协调各部之间的关系,江南大营的面貌焕然一新。仅45天后,江南大营的清军便接连攻陷南京东南的溧水、句容,进而又乘胜围攻南京。次年,何桂清又调兵在浙西、皖南作战,并攻下皖南徽州(今歙县)、休宁、石城(今广阳)。咸丰六年(1856年),在何桂清的运筹下,江南大营又攻下安徽东南部的太平(治今仙源)、祁门、宁国等地。对此,何桂清也颇为得意,他致书军机大臣彭蕴章以及京中好友:“弟在大营作用,都中所传,皆是事实”、“向来大营不与督抚通信,有之,自弟到任始。所以幕友、书办者皆以为奇,尤奇在事事会商办理。”、“东南半壁,似非鄙人不能支持”、“若将江、浙兵勇归弟一人调度、两省大吏能筹饷接济,定能迅奏肤功”(《何桂清等书札》)。而此时的曾国藩,于咸丰二年(1852年)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制,不久便奉旨在湖南办团练。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率湘军出省作战,并攻陷武昌。湘军因不属于清廷的正规军队,没有固定的军饷。清廷虽然命令各省协饷湘军,但各省的年岁有丰欠、军情有缓急,协饷往往迟解或不解。如曾国藩曾派人向何桂清借饷,何桂清就没有借给他。于是曾国藩便在江西、浙江等地就地筹饷,尽情搜刮。曾国藩因此与何桂清等地方督抚争权夺利,矛盾越来越大。
1855年2月,曾国藩的水陆两军大败于江西九江、湖口,曾国藩逃奔南昌。四月三日,太平军三克武昌。翌年春,石达开自武昌率军攻江西,略取八府五十余州县,湘军被打得七零八落,曾国藩在南昌坐守危城,清廷只好越来越倚重何桂清了。1857年春,两江总督怡良告病开缺,大学士、军机大臣彭蕴章等人,力荐干练的何桂清总督两江。同年五月,清廷任命何桂清为两江总督。鉴于湘军近期的战况不佳,清廷对曾国藩拥有一支人数众多的湘军也不太放心,而曾国藩本人又向清廷提出自己如果不担任地方督抚(此时的曾国藩还是一个名誉上在籍守制的官员,没有名正言顺的实际职务),无法治军作战。清廷干脆于八月八日勒令曾国藩真正在籍守制,这就意味着清廷把剿灭太平天国的希望,完全寄托到了两江总督何桂清和由绿营兵组成的江南大营身上。1858年,曾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