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8-12 9:29:23 |
|
|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如果只重视计算能力和应用题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下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不高,成绩也无法上一台阶。尤其是基本概念,即感到干巴巴的没以可教,有时又觉得无从下手实在难教。其实,小学教学中基本概念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那基本概念的课就要巧设妙疑,通过实物、教具、学具,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所学的概念。
课本中的基本概念,不要照本宣科,要根据内容给学生提出要求或设计恰当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反复读,认真动脑,积极思考,再通过小组讨论。
如在教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节时,就可以这样安排:教师口述几道与本节有关的旧知识,让学生听后口答。接着用小黑板出示阅读提纲:(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段落的大意。(2)细读课文,边读边想,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精谈课文,边读边找出答案。同学们看后,感到非常惊奇,个个面面相加,差点儿说出了口,怎么,数学老师今天讲起语文来了?趁全班同学都正处在好奇之中,紧接着教师出示了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的问题:(1)什么是百分数?它与分数有什么区别?(2)百分数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用一个特殊的符号?(3)百分数有哪些特点?(4)什么是成效?它与百分数有什么关系?要求学生阅读十五分钟后再进行讨论。这样安排能充分给学生以显露头角的机会,因此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兴趣非常浓厚,个个乐意去学。尤其是差生,能有发言的机会,使他们感到在同学面前不再低人一等,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也有明显的效果。
根据基本概念的不同,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效果不大一样。要合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就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遇到新鲜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重视规律的记忆,而忽视规律的获取。因小学学生,仅仅借助语言、文字教学基本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尽量利用一切条件,展示相应的直观教具、学具,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做一做,指导他们仔细观察,引导学生从操作中获得新知。这样既能活泼课堂气氛,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效果极佳。
如在教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节时,就可以这样设计:
1.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的面、棱、顶点。
师生各自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豆或红萝卜有小刀,先横着切一刀,同学们看到了出现一个“面”,将切后的其中一块拿起再竖着切一刀,又出现了一个面,让同学们摸一摸两面之间的边,即出现了“棱”。再接着把刚切出的面,对着自己,再切一刀,出现了三个面,三个棱,再让他们摸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即得到“顶点”。教师随着内容不同时间的出现,相应地板书出“面”、“棱”、“顶点”。
2.利用插图认识长方体。
同学们已经对物体的面、棱、顶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可指导学生参看课本的插图,保健箱、粉笔盒、砖块都属于长方体。可让学生举出身边的长方体物体的例子来,同学们一口气说出了很多,如书本、文具盒、教室、黑板,手中拿的火柴盒和烟盒等都是长方体。
3.利用教具、学具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火柴盒或烟盒,开展看、摸数、量、想、听、说活动。即:看看都材内容及教材中所提出的问题;摸一摸物体的面、棱、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量一量火柴盒或烟盒的第条棱的长度,想一想相对棱,相对面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按四人小姐展开讨论:(1)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比较相对的面是不是完全相同。六个面一般可分为几姐?12条棱一般可分为几组?长度相等的棱各有多少条?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生怕轮不到自己,把长方体的所有特征和盘托出。
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教师在巡视中发现部分学生在数面的标签时将物体转来转去,导致面和棱的数目查不准。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将物体拿稳不动,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即可成功。
随后,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1)长方体的六个面都一定是长方形吗?(不一定)教师可趁机拿出一教具模型(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让学生看。(2)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的不同摆入帐,[1] [2] 下一页
|
上一个数学: 非常规数学问题解法探微 下一个数学: 文科生学好高考数学可借外力 夯实基础很重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