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直角;②∠1与∠2
互余;③AO垂直于OB,垂足为O;④∠AOB=∠1+∠2=90°
等。⑶注意同义的叙述。例如:如图
点O是AB的中点,可叙述为:①AO=OB;②OA=OB=1/2AB;③AB=2AO=2BO;④延长AO到B使OB=OA等。
四.过好论证书写关
几何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以图形为主直观性强,其二是以推理为主逻辑性强。学几何就是要学会推理论证过程即证明。证明是若干步推理组成的,要学会证明就要弄清推理的“基本单位”及“层次关系”。“因为…,所以…”即“∵…,∴…”这就是一个推理的“基本单位”。推理的基本类型有:
推理的层次有两种:⑴递进型:例1如图4已知:∠1=∠B,求证:∠2+∠C=180°。证明:∵∠1=∠B(已知),∴DE∥B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1[∵DE∥BC(已证)]
∴∠2+∠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1。
例1推理中有A1、B1两个“基本单位”,其中前一个“基
本单位”的“果”是后一个“基本单位”的“因”。即A1(因)A1(果)[即B1(因)]B1(果),中括号内的内容可省略不写。因此可表示为A1(因)
A1(果)B1(果),简称“因、果、果”或(因为、所以、所以)。⑵并列递进型:例2如图5已知:AB∥CD,BC∥ED,
求证:∠B+∠D=180°。证明:∵AB∥CD(已知),
∴∠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2
∵BC∥ED(已知)∴∠C+∠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A3,[∵∠B=∠C,∠C+∠D=180°(已证)]∴∠B+∠D=180°---B2。例2推理中有三个“基本单位”,其中A2、A3是独立的,但B2的“因”是A2、A3的“果”,在此基础上递进推出B2的“果”,它们的层次关系图示为:
B2,简记“因、果,因、果,果”。
习题一般分为三类:证明题、计算题(与论证相结合)和作图题,而证明题最为重要,它是计算、作图的依据.。过好这一关需⑴认真阅读课本上的例题、定理的证明,学会它的思维、推理及整个叙述过程.。⑵掌握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①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②找出命题的题设(条件);;③按题意画出图形;④结合图形将题设中的条件译成几何“符号语言”,并逐一写在“已知”的后面,将结论也译成几何“符号语言”写在“求证”的后面;⑤证明结论。⑶学会用精练的几何语言来表述论证过程,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述充分的理由和正确的论证。⑷证明要步步有据,书写要规范。
强化“点”化意识,体由面构成,面由线围成,线由点决定。换言之,点决定了平面图形。在复杂的图形中,分辨出决定这个图形、左右这个图形、掌控这个图形的关键点,即成功了一半。线段的中点是几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涉及中点的问题往往同时涉及到中位线等重要概念,解决此类问题就要充分利用中点这个关键点作辅助线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如图6四边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AB、CD的中点,AD、BC的延长线分别与
EF的延长线交于H、G,求证:∠AHE=∠BGE。
分析:本题条件中出现两个中点,但其连线本身并不是
中位线,所以应考虑增加中点后再求证,由于∠AHE和
∠BGE不能建立直接的联系,因而可将∠AHE移动位
置。例如,移到以F为顶点FE为一边,使另一边FM与AD平行,而F是CD的中点,所以FM对角线AC的交点M是AC的中点,应用中位线的性质可得:FM∥AD,且AD=2FM,同理:EM∥BC,且BC=2EM,而AD=BC,故∠AHE=∠MFE=∠FEM=∠BGE。证明:连结AC,取AC的中点M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