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导语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6-21 11:50:46 |
|
|
作者:佚名
一出戏要有紧锣密鼓的开场,一堂课要有妙言携语的导语。好的导语如磁铁,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像桥梁,连接着师生的情感通道。导语的言语要有启发性,渲染性与挑战性,力求练达而雅趣,“情信而词巧”。有如“景色初展,鲜花含露”。下面介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导语应用方法:
析题直入
即对所讲内容的标题进行解释以导入新课。如在讲“黄金分割”一节时,是这样开讲的:“同学们,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当你打开电视观看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的主持人一般不站在正中或台角,而是在偏左或偏右的三分之一处。这是因为他们巧妙地应用了‘黄金分割’;‘黄金分割’不仅是艺术家创作遵循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如门窗、书本、课桌的比例确定也都符合‘黄金分割’的尺寸。同学们‘黄金分割’具有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讨论入题
将教学中出现的模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讨论的话题要能展开,教师要适当引导。比如教“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一节,学生往往把三角形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等边三角形,另一类是等边三角形。从而违反了分类遗漏的原则。对此教师从实际入手提问:“有两腰长为5cm;底边为8cm的等腰三角形应该归为哪一类呢?”话音刚落,讨论热烈。教师抓住关键及时引导,巧妙点拨,使学生从迷雾中解脱出来,问题便迎刃而解。
故事引入
要讲《用配方法分解二次三项式》时,本人是如此导入:“传说在古老的阿拉伯,某富商有11匹骏马分给三个儿子。1/2分给长子,1/4分给次子,1/6分给小儿子。这位富商死后,三个儿子都不知道该怎样分。正当无计可施时,一位聪明的老人骑着一匹马来到他们的面前。老人听明原委之后,便把自己的马牵入他们的马群之中,共有12匹马,然后分起马来,老大分1/2,得6匹马;老二分1/4,得3匹马;小儿子分1/6,得2匹马;剩下一匹马还给老人。这样把分马之事圆满的解决了。听完这个故事后,请你想一想,要不是老人借一匹马出来,这份遗产就难按遗嘱分了。这就是数学上的‘有借有还’。数学上用‘有借有还’的道理。能帮助人们解瘊很多问题,其中配方法就是例。”
焦点透视
先用精确简练的语句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或关键语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致了解,以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如在廛《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时,即会用“数学语言”(数字,定理,公式等)表示“普通语言”。再指出对行程问题中有相遇、追及、航行等问题,必须理解掌握,相向而行,同向而行等有关概念及速度╳时间=距离等基本关系。
轶事吸引
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神话、传说、典故、轶事吸引学生。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神、智力。如“纸上谈兵”讲到学生在平时做几何练习题时,只是注重分析问题而没有具体写出表达过程。
游戏进入
游戏导入新课,即新奇又具有刺激作用,能深深地潜入学生的头脑,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授“简易方程”时,说:“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游戏。现在,你们每人心里想好一个数,然后加上2,乘以3,得出的积减去5,再减去你原来想好的那个数。好了,只要你把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就能猜出你原来想好的那个数。”游戏开始了,同学们纷纷举手。一个学生说:“我的最后结果是15。”老师告诉他:“那么你原来的数是7,对吗?”“对!”学生高兴地回答。“老师,您是怎么知道的?快告诉我们吧!”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向老师提出要求。老师不慌不忙的说:“好,方法是‘简易方程’(板书),学好了这一章,猜谜的方法也就全会了。”游戏导入,生动活泼,气氛热烈,很受学生喜爱。
设问反疑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不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问学问,关键在“问”上。教师适时提问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登堂入室,探索“所以然”的秘密。导入的设问方法很多,有直问和曲问,宽问和窄问,单问和复问,明问和暗问等。如问学生:“-3与(-3)相等吗?a+b与(a+b)相等吗?”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悬念吸引
课堂中运用反常语句巧设悬念,可吸引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去刨根[1] [2] 下一页
|
上一个数学: 数学:开立方的新方法 下一个数学: 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之火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