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定理、公式课教学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9-10 15:02:21 |
|
|
结.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总结与提升,是教学目的落实的重要环节.对于定理、公式课的总结,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做.在开始的时候,老师要教给他们怎样总结,总结什么.如:教给他们要总结的主要内容是本节课自己的收获.这些收获包含对定理、公式的理解,规律的总结,解题方法、技巧的运用,今后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
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的小结:你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2分钟)
首先让学生进行总结,强化对新知识的感知,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由老师引领总结出:本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它有什么用处?在运用此公式时应注意的地方等内容.如:
(1)平方差公式是特殊的多项式乘法,要理解并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
①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其中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项.
②右边是相同项的平方减互为相反项的平方.
(2)在混合运算中,用平方差公式直接计算,所
得的结果可以写在一个括号里,以免发生符号错误.
三、课后延伸阶段
课后延伸包括以下几点:
1.分层次的课后作业.作业要分层次,分为必做与选做.尽量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要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起作用.
2.作业要建立在必要的复习巩固之后完成.
3.课后的相关的探究活动或研究性学习等.
模式二探究交流模式
对于教学内容中的定理与前面学过的定理相似或可以类比前面的定理时,可以应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新定理;对于一些可以通过事例归纳出的定理、公式等,可以通过用学案的形式或提供学生解决事例的办法,由学生探索得到结论;具有比较明显的探究价值的定理和公式,要经常采用探究学习与互助交流的形式.
一、教学流程

二、环节解读
(一)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分为三部分:①是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围绕本节课的定理、公式以及要解决的问题,结合以前学的知识与方法,设计一个知识链接的前期台阶;②是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根据本节课的实验、操作、演示等需求所做的课前准备;③是有效的课前自主学习(预习)活动.
例如,学习“1.4等腰三角形”一节时,可以做如下的课前准备:
1.知识链接的前期台阶:
(1)回顾以前学习的各种形式三角形的特征;
(2)复习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2.学生每人准备白纸做的一个等腰三角形.学生准备三角板、圆规、直尺等.
(二)课上探究阶段
本部分内容的课上探究阶段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重要环节进行,更注重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互助相结合.例如:
环节一:自主探究
教师提供与探究定理、公式有关的事例,包括前面学过的定理、一组有关事例、一系列有关的数或式子等.教师提出要求,由学生用类比、归纳、推理等方法自己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做到充分相信学生,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创设自主探究的时空,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可操作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使其大胆去发现,“无拘无束”进入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舞台上尽展身手.把“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
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一课时,可事先建议学生准备一个等腰三角形,让学生折叠图形,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各个有关结论.
学生探究活动设计主要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数学: 影响高一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 下一个数学: 初中数学复习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