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一般方法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9-18 12:07:38 |
|
|
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可见,数学教学应重视观察、探究、实验等活动.面临的问题是在引导学生参与这些活动时,往往需要有较长篇幅的文字材料出现,学生在这些材料的引导下,需要从事多项数学活动,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却不一定能抽象概括出“活动”的目的或本质内容.
案例2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
勾股定理本身的结论非常简洁,而且容易记忆,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几分钟就可以解决问题,但这样的教学留给学生的知识只是一个数学符号,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研究勾股定理,而且丢失了一次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好机会,对于这个定理,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从而得到定理的.下面的设计就是很好的一例.
(1)用硬纸板剪8个如图1所示的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分别为a和b,斜边长为c;
(2)在白纸上画出两个边长均为(a+b)的正方形;
(3)如图2所示,将已经剪出的4个直角三角形,摆放在第一个正方形内;
(4)如图3所示,将另外的4个直角三角形,摆放在第二个正方形内.
(5)观察图2与图3,并思考两个图中三个小正方形I、Ⅱ、Ⅲ的面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该设计的意图是在以上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探索得到结论:a2+b2=c2.这个结论就是勾股定理.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有些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不高,难以实现教师的预设.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数学阅读需要具有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这是数学阅读的又一特点.
3.阅读时不能进行逻辑推理活动
数学是一门建立在公理体系基础上,一切结论都需要严格加以证明的学科.数学推理的严格性和
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是大家所共知的.学生在阅读教科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时,一刻也离不开逻辑推理活动,然而现实状况却是,许多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时,逻辑推理活动却不能很好地渗透在阅读活动之中,
案例3在不是有理数.
青岛·泰山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在“加油站”栏目中提供了一个阅读材料,内容如下:
教科书在这段阅读材料中,利用反证法证明了在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为探索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里渗透了推理论证的思想,但由于学生缺乏推理论证过程的训练,推理论证能力不高,造成了阅读理解上的困难,由此可见,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往往渗透着推理论证的思想.
二、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一般做法
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上课不用教科书,只用习题纸.特别是在各种公开课、示范课、讲课比赛中,似乎已成为一种风气.表面看来,这样的课教学过程顺畅,教师“导”的精彩,学生“演”的投入,但这种教法忽略了学生阅读的环节,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了.事实上,数学学习一刻也离不开阅读,在数学教学中,重视阅读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1)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澄清模糊观念;
(3)加强对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数学: 通过中考数学复习教学提升数学素养 下一个数学: 一道向量运算题目的解答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