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的策略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0-12 15:00:41 |
|
|
的知识本身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就可能不仅不能引不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反而会误导学生,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与所教知识无关的锁碎细节之中或者漫无目的的猜测之中。
3、问题情境创设脱离学生实际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一方面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与所要学习的知识具有内在联系,不能偏离主题;另一方面是为了学生能够理解,因此,要把数学问题转化为与学生认知能力相适应的形式,才能够让学生理解、掌握。比如在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发展形式运算阶段,还不能领悟逻辑上的巧妙推理的时候,创设建立在逻辑推理上的问题情境,学生就不能理解和掌握问题的情景,从而发现问题。第三个方面是要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建构意义,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内在联系。比如从来就没有银行存款的学生根本还没有利息的概念的情况下,创设一个关于在银行存款的情景。学生会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从而不感兴趣。又比如城市的学生对于种子发芽率的问题不感兴趣。因此,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要注意不能脱离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实际情况。
4、问题情境创设不能引导学生建构意义
数学作一门科学是否有文化性的因素,是否与价值观或人生意义有联系。不少人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我们认为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人类的科学,都与人类的生活紧密联系,不仅仅是物质功利性的联系,同样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情感、价值因素联系在一起的。现在的教育过多地在物质功利意义上做文章,从而遮蔽了精神价值和情感体验的意义。当教师不能寻找到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本源的时候,当教师不能寻找到数学知识的文化根源的时候,所教授的数学知识就不能引导学生建构精神性的意义。当教师不能逐步引导学生建构自身内在的逻辑上具有连续性的知识结构时,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的教师只是教授一些零散的、琐碎的知识,割断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及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联系。数学教材中的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几何知识与代数知识之间,三角形知识与圆的知识之间等,有没有逻辑联系,它们的逻辑联系是什么。如果教师没有对这些问题作过深入思考,在不同知识与问题转换之时不能作出清楚而富有意义的交代,那么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就是零散而琐碎的。这些无序的、琐细的知识就会因为既没有生活的意义有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而被迅速遗忘。
三、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的策略
问题情境是一种典型的能够引发产生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情景。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启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启发发现者发现自身的本质意义。因此,问题情境的本质及其目的是制定问题情境创设的依据。
1、数学问题植根于生活情景中
人类所有知识都源于人类的生活。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之源。人类开始思考数学问题、发现数学知识,都是起源于生活。但是,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之源,并不是完全还原到具体的日常生活。我们的思维生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分数问题、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度量、统计与测量计算问题等,都有生活的起源与需求关系。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与知识的古代起源的文化相联系,另一方面可以与生活的实际问题相联系。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用于数学问题的情景创设。
2、数学问题从情境中自然凸现出来
情境是可见的、具体的,而问题则不一定能够直接发现,它必须要经过情境一步步展现才逐步凸现出来。因此,情境的展现结构和过程要与问题的产生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是典型的,是逐步显现出来的。情境的展现或发展过程中,教师首先是展现问题所涉及到的基本背景知识,其次是逐步叙述背景知识与现实中的现象之间的矛盾冲突,再次是叙述曾经有过的解决策略和失败的可能原因,第四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已知的解决办法与矛盾冲突之间差距,探讨转换角度、变换方法缩短差距的可能性等。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就要注意在引导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首先创设与新知识问题具有内在联系的情境。其次,在这个情境展示或叙述过程中把相关的已学知识作为背景知识进行回忆或叙述,选择好背景知识与新知识的逻辑联系点或相似的角度、方法等。再次,启发学生探讨已有知识与现存问题之间的差距,寻找缩短差距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系列的工作要做到让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线索自然从情境中被发现出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数学: 初中数学优质课堂教学的策略 下一个数学: 学好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妙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