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举正:数学教育的文化反思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0-15 14:20:20 |
|
|
是因为推理本身并不需要说明我们为何懂得推理,就像说我们知道能够发出一个母音的声音的人,并不需要说明为什么,他知道如何发出一个母音,数学也是如此。没有哪一种逻辑可以完全涵盖我们思考与推理的能力。
数学所需要的是最自然的推理能力。因为这个缘故,数学是一个纯粹思考的产物;数学所应用的推理能力,基本上不仅是一个天生的能力,也是一种因人而异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在现行的数学教育中,出现了一种与柏拉图在《美诺(meno)篇》中的想法截然相反的结果:我们的数学能力基本上是一个因人而异,而且不受外在环境影响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导致我们教育中三个很特别的现象。
首先,我们所学习的事物当中,在推理跟事实之间有两种截然不同性质的教育对象。事实的学习,是要透过语言能力的听、说、读、写,而数学的能力完全是仰仗于内在的智力,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没有必然的关系。
其次,从学习的负担而言,真正拥有数学推理能力的人,可以在不费特别功夫的情况下,只需了解定理与公式,就可以进行推理的运算。而这种运算能力对于没有这种推理能力的人而言,在学习的过程中构成极大的差别,尤其是反映在成绩的高低之上。
最后,这种差别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是数学能力较佳者的学习过程,必然与其他人不同。因为当其他人需要透过写作以及朗诵的方式来加深印象时,数学推理能力强的人,往往是透过一种内在的、理性的,甚至神秘的声音,告诉他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能力,以及能够达到怎样的成效。在一种比较的眼光下可以说,数学能力强的人,往往语言的能力反而会因为过度强调思考,而受到内在理性的压抑,认为“多说无益”,不如“一次证明”。这种压抑不是来自于体制,而是来自于体制与个人思维的结合。
毫无疑问,这种现象反映在我们现今的教育成果中,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表现为如下三点。
首先,数学独大,其他的学科在与数学相较下,因为缺乏比较的标准,而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与动机。
其次,普遍的语言能力下降,导致优美的文字与表达变成了次级的学习对象。
最后,人文精神的消失。因为独重数学的结果,尤其是透过数学科学化而强调数学的结果,往往是用一种非常实际的方式,落实数学中的抽象概念。数学化后的科技固然会带来生活上的便利,但是很遗憾,科技的唯物论本质,也会直接或间接消弭数学的抽象特性,使得原先一向讲求想象力与推理能力的学科,变成一项与自然世界结合的工具理性。加上唯物论的推波助澜,这种工具理性最终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下降。原因是,在唯物的世界中,人的地位与其他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同,都是由最简单的粒子所构成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不是数学本身的错,而是人们以误导的观念看待数学所造成的结果。
未来展望
这些结果之中,有的导致现代科学的发展,也有的满足人们长期追求真理的欲望。整体而言,这些结果发展得相当成功,以致于许多人认为“数学代表真理”。本文对于这个认知提出质疑,认为数学不但不能代表真理,甚至认为这个观念根本就是错误的。经过一个历史式的论述,本文认为这是一个自我设限的观念,完全无助于人文精神的发扬,也有害于教育平等的目标。以现今教育体制对数学的重视,我们认为对数学有正确的认知是极其重要的。在正确的认知下,教育应该注意如下三项重点。
首先,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振人的精神,因为人总是期待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养成的机会。
其次,过度强调数学的教育,往往会在数学与自然世界结合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将人文社会带入唯物主义的环境中,最终导致人文精神的挫折,社会发展的物化。
最后,数学的本质并不是可以用规则表示的逻辑,而是人与生俱有的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个情况中,我们不必对数学究竟是什么而感到焦虑,我们只要注意任何人都应当具有数学推理的能力。没有人应该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因为数学推理能力不佳,而感到沮丧与挫折。(来源:中国科学报)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数学: 高二数学学习方法:反思解题法 下一个数学: 如何备好数学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