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志富 魏祖成
一、“熟题效应”问题的提出
作业或考试之后经常会发牛出人意料的结果,那些被认为很有把握的“熟题”经常会出错,有时得分率很低,有人把这种失误归结为“不细心”、“马虎”、“太紧张”等,其实并非是由于这些原因而表现出来的偶然现象,而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熟题效应”在暗中支配,给学牛带来的负面影响:解答数学题时遇了“熟题”,跳不出原题的框框,摆不脱思维的定势,对题中变化的“条件”视而不见,仍按原来思路去分析解答,结果发生错误.经调查研究发现,初中生解题时的“熟题效应”非常明显.
二、“熟题效应”问题的成因
学生产生“熟题效应”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学得不活,因循守旧,机械记忆和被动的模仿,数学知识面狭窄,不善于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先入为主的干扰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不少知识都是以规律的形式总结出来的,让学生去“套用”,而且不少教师在讲授解决某一问题时,通常要总结、归纳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规律来,让学生作为成功的经验掌握,但学生在应用时,对获取方法、知识时的第一印象根深蒂固,往往生搬硬套,造成解题失误,我们必须克服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干扰,以免解题出错.
例1已知方程ax2+bx+c=0的两根为2和?3,则ax2-bx+c=0分解因式为
不少学生因受已有的知识(若x1,x2为方程ax2+bx+c=0的两根,则有ax2+bx+c=a(x—x1)·(x?x2)的影响,一看是自己所熟悉的问题,就凭借已有经验和直觉,不去仔细审题,立即得出结果为ax2-bx+c=0=a(x-2)(x+3),导致解题失误.
2.相似情境的干扰
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其特定的本质属性,不少学生在学习与旧知识类似或形同质异的知识时,易受思维定势的束缚,分不清其本质,导致相互混淆的现象.可见,我们必须仔细审题,找出相似情境中的不同点,避开“熟题”干扰,做到正确解题.
例2王角形的内角平分线是()
A.直线B.射线
C.线段D.以上说法都不对
不少学生选择B,错在学生只注意到“角平分线”这一概念,受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这一概念的定势的影响,而忽视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是“线段”的这一本质属性.
3.思维习惯的干扰
有很多数学知识或解题方法只专用于解决某一特定条件下的问题,学生往往受这种思维习惯的束缚,不能应用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分析学生的思维习惯,从而走出解题的误区.
例3若x,y是实数,且x2+xy+y2=3,s=x2-xy+y2,则s的取值范围是()
A.O≤s≤3B.0≤s≤9
C.1≤5≤3D.1≤s≤9
此题在形式上与一元二次方程有关问题相差较远,受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固定性功能的影响,学生难以联想到用其来解决该问题,但如果经过转化,则可构造出符合用该
4.方法模拟的干扰
在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有一些“固定定”的方法,如“连接A,B两点”,总习惯惯于从左划右从上到下,很少反过来画;再如画一个三角形,总习惯于画锐角二角形,很少画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等等,这些习惯虽然正确,但也正是由于这些习惯的影响,常造成解题失误.我们在模拟“熟题”的解题方法时,必须辨异识同,严防机械套用去解新题,避免熟题方法的干扰而得出错误结果.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