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娟萍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极强的课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或再现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不仅要讲数学本身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体现其内含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老师讲的内容一听就会,可一做题就“蒙”,感到困难重重,无从人手.当老师在课堂上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小到这样做呢?”事实上,有不少学生问题解答发生的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导致的,而是因为学生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造成的.学生学习数学,面对的是一幅经过于锤百炼“完美无缺”的逻辑链,而对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产生、形成、发展直至完善所走过的曲折迂回道路的痕迹都看不见.…学生以“思维成品”为学习对象,而要他掌握的是由“零件”组成“成晶”的能力,这是很有难度的.学生只有经过数学思维过程才能把前人的数学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数学思维是人脑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对数学对象问接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备课、上课、答疑、批改作业、考试、批卷、辅导等环节都应该在分析思维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实现学生思维与数学家思维结构的同步化.关键是要诱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
为了阐明思维过程,就需探究个人攻克问题时的经历,办法之一就是研究心理过程的内省叙述(“请你告诉我你解决这个问题时都想了些什么”).内省思维由于它的即时性和直接性,能提供出思维进行中大量观念性的东西.本文把学生的内省叙述称之为“出声思考”,通过出声思考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和语言一样,也是,一种语言习惯,或称为语言形式的思维,”因此,使学生内隐的思维过程得以呈现的一个策略就足让学生将自己思考的内容、过程和结果运用语言表达出来,即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学生解决问题通常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零散的想法,有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或复杂知识时,其思维是无序、混乱且低效的,借助语言暴露内隐的思维过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怎样想的,自己的想法是怎样起作用的,从而使学生有机会对认知活动的结果加以没想、预估,对思维过程进行审视、监控,从中获得反馈信息,进而根据反馈信息对思维过程进行修正、调整或控制,使思维过程处于不断循环的动态变化过程中.
本文借助“出声思考”的概念,把数学课堂基本教学环节中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即思维的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过程.并根据初中数学课堂基本教学环节:提问、回答、交流、作业反馈等,展现组织学生出声思考的基本策略.
一、提问,思考的出发点
通过“问”“答”,学生“说”出内心思考过程,渐渐意识并整理自已的思维过程,将混乱的自发的概念转变形成系统的、逻辑的思维.
(1)教师问.一切思维过程均是从问题开始,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先发现问题,然后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从而引起思维,产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所以,学生应该像数学家一样去面临一种“问题”,但数学家的思考是自发产生的,学生的数学思考则不然,它需要人为地去设置“问题”.课堂问题的没计,主要有三个因素:数学的知识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提问所处的课堂环节,不同层次的问题所引起的学生的思维参与程度足不同的,根据课堂的各个环节和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要尽可能没置不同层次的问题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教师应多采用鼓励学生表达、促进学生某方面思维品质提升的语句.
比如:用以帮助学生学会更多地依靠自己判定某一结果是否正确的问题.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为什么足对的?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你能否做出一个模型(例子)来对此进行说明?
比如:用以帮助学生学会猜测、发明和解决问题的问题.
如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不这样呢?你能否看出某种模式?这里有哪些可能性?你能否对下一个结果做出预言?你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何建议?你认为他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你的解题方法和他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这是否对所有情况都适合?你能否想出一个反例?如何对此进行证明?你采用了什么假设?
比如:用以帮助学生把数学与数学思想和它的应用联系起来.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