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环节出声思考的策略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1-23 11:59:01 |
|
|
这与……有什么样的联系?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用到了我们以前所学过的哪些思想?你以前有
没有解过与此相类似的问题?在昨天的报纸中你有没有发现任何数学的应用?你能否举出关于……的一个例子?
(2)学生问.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伴随着提问和解答,包括问自己、问同学、问老师.
问自己.学生开列“程序化”自我提问清单.运用自己的言语活动调控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自我考问程序化.设计问题序列代替了教师的引导,从小步子逐渐到大步子,具有较强的阶梯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出声思考,使学生出声思考的过程成为可控的过程.比如审题: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已知条件是什么?比如搜索已有知识为问题目标解构:解决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还缺什么条件?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是什么关系?我先做什么?有什么根据表明选择这一步是正确的?
例1学习“比例”这一课时,设计问题序列为:
①一4与6的比是多少?10,2,5,l成比例吗?
②什么是比?什么是四个数成比例?两者有什么区别?
③如何用字母表示四个数成比例?这四个数的名称有什么规定?
④什么是线段成比例?
⑤若a,b,c,d满足ab=cd,则它们成比例吗?
例2在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求解的出声思考中,所设计的问题序列为:

程序化的自我提问能够促使以教师为主导的外部反馈向学生自己的内部反馈过渡.
问同学、问老师.作为出声思考者,在自己出声思考时可以询问同学和老师;作为倾听者,在倾听别人出声思考时,可以对他的思考过程进行提问.
二、回答。出声的载体
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会对问题的难易进行辨别,并根据自己的判断表现出自信或紧张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对学生回答该问题所需时间作出估计,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思考并用语言组织自己的思考过程以及为什么这样思考的理由.出声思考实质上是答的范畴延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答疑问.提出和回答序列化问题的过程即是出声思考的过程.
例3(浙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6.1节第138页例1)测得某校七年级某班20名同学的身高数据如下(单位:cm):

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数据要求对数据进行整理,数据应该从哪些力‘面整理?怎样得出结论?本例出声思考过程可以设计三个序列问题:数据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这些数据怎样进行整理?整理后得出什么结论?这些问题将学生已有知识和操作经验与本题情景结合起来,回答这些疑问即是出声思考的过程.
(2)答过程.问答过程,其实也是逐渐明晰思维的过程.

问:这两个三角形具备哪些全等的条件呢?
答:有公共边CF有∠1=∠2,还差一对角相等.
证明∠3=∠4或∠5=∠6都可以,或由∠3=∠7,证明∠4=∠7也可以.
问:分析扣紧条件了吗?
答:没有用上BG上AE这个条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数学: 初中数学“熟题效应”给我们的警示 下一个数学: 锻炼中考数学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