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成为学生的伙伴、合作者,要适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其次,要多一份容忍。对于讨论中一些不理想的表现,要多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去思考,学会理解、宽容和科学引导,切忌“讽刺挖苦”,“大发雷霆”,从而影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再者,要尊重学生。让他们畅谈自己的发现和想法,不要因为学生的观点不对、不好或不符合老师的思路就中途打断其发言,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最后,要多鼓励。对学生的讨论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不仅要鼓励学力高的学生的奇思妙想,更要鼓励学力低的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勇气。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讨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参与率就高了。
五、讨论要在指导中进行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讨论亦是如此,“放羊式”的讨论是低效的。所以讨论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讨论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首先,要安排好小组讨论的成员。让学力各不相同的学生合理的组合,这样既能提高学力高的学生的能力,又能使学力低的学生得到帮助,从而提高讨论的实效。其次,教师在参与学生讨论时,要及时发现学生讨论方向上的偏差和讨论过程中思维“卡壳”的地方,给予必要的疏导,使讨论顺利进行下去。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文明、规范的讨论。要让学生明白讨论是一种“研讨”,要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能冷嘲热讽要以理服人。要求发言的同学组织好语言,归纳总结小组的讨论结果。要求学生及时反思,认真分析自己在讨论问题上的偏差,纠正自己的认识等等。让讨论在规范中进行,不断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讨论的效率。(来源:网络)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