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探索 在探索中发现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8-5 20:51:22 |
|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无疑可以使教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教学变得高度有效。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问题。
探索的基础是发现。发现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灵之间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协调",给思维以动力。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例如,在教学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联系时,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40个等分格的长方形,让他们在长方形中涂上六个小格,并说出阴影部分用分数、小数、百分数表示分别是多少。他们处理的不再是100个等分格的正方形,这个问题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引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2、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入深做出回答。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一开始就提出问题:有许多饮料,一箱是24瓶,这样的饮料16箱大约有多少瓶?请每个同学猜测,答案写在纸上。结果出现了15种不同的方法,虽然其中有极其简单的24+24+24+┄+24=384的方法,也有十分灵活的方法,但各有各的道理,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尝到了发现的乐趣。3、富有趣味性,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演示电脑画面,小动物们骑着不同形状轱辘的自行车进行自行车比赛,谁能取得第一?为什么是圆轱辘的取得第一?有趣的画面,有趣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思维兴趣。4、伴以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方法。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一课时,提出"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可以只看它个位上的数就行?"要求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并提出明确要求:⑴小组中每个同学自己报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提供小组观察。⑵仔细观察,发现规律。⑶各抒己见,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或补充自己的想法。⑷要以理服人,不能单纯靠少数服从多数来定论。带着明确的目标,学生十分积极的投入到探索研究的小组活动中去。
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的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二、创设充分条件,培养探索精神。
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曾说过:"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张教授的话非常有哲理,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首先,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第二,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学生不仅要独立探索,还要有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听、说、交往、策略各项技能。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必正襟危坐,而是处于一种"放松的警觉状态"中,这种放松着的思考状态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最便于激发学生灵感和创造欲的状态。
总之,发现是探索的动力,探索是发现的有效途径,两个环节的交替往复,不仅是学生同时也是教师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
上一个数学: 如何有效地运用个人所积累数学资料 下一个数学: 浅谈数学的工具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