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课中的德育渗透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3-10-30 09:13:10 |
|
|
《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有人认为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数学是自然科学,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我认为数学课中的德育教育必不可少,它是感化学生心灵、唤起学生自信的良药。那么怎样在数学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萎形、矩形、正万形等几个概念的内含与外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师要精于创设利于德育渗透的情境。
教师应熟悉各种创设情境的形象化手段,并根据各章节中包含的德育素材的不同性质、特点,结合各种形象化手段的效果特点,确定采用何种手段创设情境,必要时还要进行剪接、合并、创新等。如学习有理数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章内容,安排好学生演员,扮成正数、零和负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及乘方的演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在愉快中掌握了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手段,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全体现在教学语言之中。所以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表情达意能力,如丰富的眼神和表情、高低适中的语音、快慢适宜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和生动形象的叙述能力等。换言之,教师应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号召力和鼓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备课时,教师宜选出合适的德育素材提前进行语言描述练习,这样可以使课堂效果更为理想,这是创设情境的重要一环。教师只有抱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并在实践当中积极地摸索、认真地尝试和练习,才能最终创设出逼真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全身心融人其中以至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效果。
三、教师要巧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教学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简介发明者及发明过程。像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人的发现早几百年。在学习圆时,向学生交代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比西方国家要早几百年。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形式。当然,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数学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教材为主要工具。课本和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数学课进行过程中,每一个课堂环节都能进行德育渗透,而且新课标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收效更好。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主要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要在教书的同时进行育人的工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动人,辅之以合适的方法,必能使德育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来源:初中数学网
|
上一个数学: 浅谈初中数学习题课的教学 下一个数学: 初三生期中考备考建议:高效复习六步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