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背后的数学
数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1646-1716)说:“音乐是一种隐藏的算术练习,透过潜意识的心灵跟数目在打交道。”
近代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1882-1971)说:“音乐的形式较近于数学而不是文学,音乐确实很像数学思想与数学关系。”他特意将“像数学思想的东西”溶入他的音乐作品之中。
音乐为何悦耳、调和、美呢?可否说出一些道理?田野中昆虫啁啾的鸣叫,枝头鸟儿清脆的叫声,《牧笛》优美动听的旋律,贝多芬令人振奋的交响曲……当沉浸在这些美妙的音乐中时,你是否想到了它们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们对数学与音乐之间联系的研究和认识,可以说源远流长。相信音乐的背后有数学规律可循,并且努力去追寻出音律,这在历史上最早且最著名的当推毕达哥拉斯学派(约公元前5-6世纪)。而中国古代的“三分损益法”就是通过数学运算研究音律的方法。人们常用的乐谱也是数学在音乐上应用得最为显著的地方之一。
一音律背后的比例和分数乘法
音的高低由弦振动的频率决定。如何定出音律,即定出音阶:
的频率比?这是音乐的根本问题。
1.毕达哥拉斯琴弦律
毕达哥拉斯发现音律有一段美丽的故事。有一天毕达哥拉斯偶然经过一家打铁店门口,被铁锤打铁的有节奏的悦耳声音所吸引(笔者在家乡小城镇曾见识过打铁店,现在已不多见了)。他感到很惊奇,于是走入店中观察研究,参见图1。他发现有四个铁锤的重量比恰为12:9:8:6,将两个两个一组来敲打都发出和谐的声音,分别是:12:6=2:1的一组,12:8=9:6=3:2的一组,12:9=8:6=4:3的一组。毕达哥拉斯进一步用单弦琴做实验加以验证,参见图2。对于固定张力的弦,利用可自由滑动的琴马来调节弦的长度,一面弹,一面听。毕达哥拉斯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初步发现了音乐的奥秘,归结出毕达哥拉斯的琴弦律:
(1) 当两个音的弦长成为简单整数比时,同时或连续弹奏,所发出的声音是和谐悦耳的;
(2) 两音弦长之比为4:3,3:2及2:1时,是和谐的,并且音程分别为四度、五度及八度。
也就是说,如果两根绷得一样紧的弦的长度之比是2:1,同时或连续弹奏,就会发出相差八度的谐音;而如果两条弦的长度的比是3:2时,就会发出另一种谐音,短弦发出的音比长弦发出的音高五度;等等。
物理学家伽利略(1564-1642)发现弦振动的频率跟弦长成反比。因此,我们可以将毕达哥拉斯所采用的“弦长”改为“频率”来定一个音的高低。从而毕达哥拉斯的发现就是:两音的频率比为1:2,2:3及3:4时,分别相差八度、五度及四度音。例如,频率为200与300的两音恰好相差五度音。
图1
图2单弦琴
毕达哥拉斯音律是弦长的简单整数比。声音透过一些简单而固定的比例,形成令人喜悦
的和谐音乐,这就是一种特别的数学表现。不仅如此,和谐的比例还贯穿于整个艺术、大自然和人生之中。毕达哥拉斯的门徒们相信星球距离地球也成简单整数比,它们绕地球运行时会发出美妙的球体音乐。开普勒(1571-1630)从音乐长久为人所尊敬的神奇比例中,发现天上行星运行的规则:从太阳的位置观察,土星在近日点时,是以每天135秒速度移动一个弧度距离,在远日点则只需106秒,这两个数字之比约为5:4,恰等于产生大三度音程的两根弦的振动比例;而木星会产生一个小三度音程;火星则是完全五度音程。这样,每个星球似乎都会产生一个音乐上的比例数字。博伊西斯(475-524)则将和谐分为三个等级:最初级的是乐器的音乐,包括歌唱及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其次是人类的音乐,讲究身体与灵魂的调和、平衡与恰当的比例;最完美的调和是世界的音乐,包括行星的井然有序之运行、元素的适当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