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存而打折商家促销背后的数学奥秘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6-19 11:35:27 |
|
|
品甚至定位了。
减越多真的越划算吗?
上海353广场在父亲节前推出了部分商品满200减50的活动,这已是常见促销。《第一财经日报》统计了一下各大商家的促销方式发现,主流手法无非包括现价折扣、买就减、买就送等。现价折扣是比较直观的方式,能令顾客感觉到“看得见的利益”,销售方也会获得较为满意的销售额。
需要用数学方式计算的是“买就减”和“买就送”。商家通常会用“包装减价标贴”、“货架减价标贴”或“特卖广告”标注。
先说“买就减”。记者日前走访多家百货商场看到,恰逢父亲节,所以持续3天的父亲节打折是最普遍的,涉及商品包括男装、男鞋、内衣、裤袜、皮带、皮包等。“买就减”会分多个档次,一般消费额越高获得立减的金额也越大,售货员大多都会怂恿顾客购买更高额的商品来获得看似更多的减价,“你看,你多买一条皮带就能多减100元了!”这是记者这几天听到最多的促销用语。
但是否买越多减越多就越划算呢?答案是未必。
长期从事百货零售业的朱先生透露,以“满500减100,满800减200,满1200减300”活动来看,数学公式是(商品价格-减价金额)/商品价格,所以第一档的实际折扣是(500-100)/500,等于8折;第二档是(800-200)/800,等于7.5折;第三档是(1200-300)/1200,依旧是7.5折;因此,当顾客为了多减100元而选择加价买到1200元时,其实折扣根本没有变化,曾经还有商场做过“满1800减400”,其实以公式(1800-400)/1800计算,等于7.8折,反而买越多折扣越少,越来越不划算。
“而且上述仅是正好买到规定数额的数学算法,实际上,顾客为了获得立减都是会买超过规定数额的货品,比如满500减100,其实顾客是买了600元减少100元,这时根本达不到8折,而是8.3折。”朱先生坦言。
再来看“买就送”。正在念EMBA的张先生从事服饰业近10年,在他看来,虚高原价后打折是令人不屑的低端手法,比起直接打折、“买就减”,他更喜欢“买就送”。
张先生曾经研究过高档服饰“满1500送300元券”的做法,简单计算是(1500-300)/1500等于8折,而上述“买就减”的平均折扣是(最高折扣+最低折扣)/2,即(0.8+0.75)/2等于7.75折,所以“买就送”在经过计算后可以比“买就减”更利于商家掘金。
“或许有人会质疑,不一定数字就如上述这样巧合,"买就减"也可能折扣力度小于"买就送",我同意。但请注意一点,"买就减"是确确实实减掉了,但"买就送"是送券,券是用于拉动二次消费的,假如数学公式计算出的结果已经可达8折,那么实际上消费者为了花掉300元抵用券所付出的真金白银远远不止8折。为了让抵用券不那么容易花掉,大多数衣服的标价可能都会超过300元甚至超过400元,除非你不花这张抵用券。那么买满1500元变成全价,商家一点折扣损失都没有。”张先生表示。(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数学: 正气在心中 下一个数学: “蝴蝶效应”的由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