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emann 猜想漫谈 (二十)大结局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12-27 15:42:35 |
|
|
这一天(4月1日)的习惯是互相开玩笑,试图对别人(通常是朋友)进行善意的愚弄,出席过Connes报告的巨头之一、1974年Fields奖得主Bombieri(我们在第十四节中曾提到过他)也不例外,他给一位朋友发去了一封“愚人节”邮件,宣称有位年轻的物理学家受Connes报告的启发,终于完成了Riemann猜想的证明!由于当时数学界很多人正四处打探和传播着有关Connes工作的消息(尤其是与Connes的Princeton报告有关的消息),Bombieri这权威之人发自权威之地的消息一出,收到邮件的数学家朋友当场就中了招,信以为真地把它传了出去。这消息传得很快,甚至连已从Princeton回到法国的Connes本人都很快就知道了,让他颇为不快。
当然,有道是“谣言止于智者”,一个“愚人节”玩笑在智者云集的数学家群体中是不会惹出太大动静的,不久之后有关Connes报告导致Riemann猜想被证明的消息就平息了下去。但这个误传的消息似乎将数学家们对Connes的兴趣透了支,以至于后来无论是Connes1999年正式发表的论文,还是他在同一方向上的进一步研究,都没有再引起当初那样的关注。不过Connes本人对此看得很开,他曾经表示:
对我来说,数学一直是一所教人谦虚的最好学校。数学之所以有价值,主要就是因为那些极其困难的问题,它们就像数学的喜玛拉雅山。登顶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必须为之付出代价,但千真万确的是,如果我们能登顶,那里的风景将是奇妙的。
对于那“必须为之付出”的代价,他在200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的开头曾经作过这样的表述:“按我第一位老师GustaveChoquet的说法,公开面对一个著名的未解决问题是一种冒险,因为别人将更多地记住你的失败而不是其它。”[注三]尽管如此,Connes仍选择了冒险攀登数学的喜玛拉雅山,因为:“在到达某个年龄之后,我意识到‘安全地’等待自己生命的终点同样是一种让自己失败的选择。”
有关Connes的事件大体就是如此,他目前仍在攀登,虽然已也不再是镁光灯下的焦点,我们仍衷心祝愿他取得进展。在Connes的事件之后又过了几年,2004年,另一个事件发生了:美国Purdue大学的数学教授LouisdeBranges(1932-)在互联网上张贴了一篇长达124页的论文,宣称自己证明了Riemann猜想!由于在此前的2000年5月,美国Clay数学研究所(ClayMathematicsInstitute)已经为七个所谓的“千禧年问题”(MillenniumProblems)设立了每个一百万美元的巨额奖励,而Riemann乃是其中排名第四的问题[注四]。因此deBranges的宣称立刻引起了一些媒体的关注。
但数学界对此事的反应却相当冷淡。
为什么呢?这还得从deBranges是一位怎样的数学家说起,简单地讲,deBranges堪称是一位史上最离群的数学家。数学界离群的人物为数并不少,但其他数学家再怎么离群,至多是在人际关系上离群,deBranges却连数学工具也是离群的,他是一个几乎只用自创的数学工具进行研究的家伙,而他自创的数学工具除了他本人和为数有限的几位学生外,几乎无人通晓。这种超乎寻常的离群性大大孤立了deBranges,他在数学界的人缘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是很惨的。更糟糕的是(其实这才是重点),他还是一个工作很粗心的家伙,甚至颇有民科气质,经常宣称自己证明了重大数学猜想,其中包括对证明Riemann猜想的多次错误宣称,只不过在“千禧年问题”出炉之前媒体不太关注而已。当然,deBranges如果真是一个民科,事情倒简单了,我们也就不会在这里谈论他了。此人的恼人之处就在于他虽然很有民科气质,却也真刀真枪地作出过一次正确的宣称,而且所解决的还是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著名猜想:Bieberbach猜想(Bieberbachconjecture)——那猜想如今已被称为了deBranges定理(deBranges'stheorem)。
照说有过此等业绩、甚至有数学定理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家是不该受到如此冷遇的。而且deBranges当年对Bieberbach猜想的证明本身也是在有过几次错误宣称之后,才得到公认的。这似乎在从历史角度启示人们应该对他有关Riemann猜想的证明给予一点关注(或同情?)。可惜的是,deBranges在犯错方面的名声实在太狼藉了,以至于就连对Bieberbach猜想的证明也不够份量来抵消了。比如Selberg就毫不客气地嘲笑说d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数学: Riemann 猜想漫谈 (十九) 下一个数学: 趣味数学之数学公式解读雨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