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碰撞中寻找“上帝粒子”
新闻缘起
一直以来时间旅行都是科幻小说虚构的产物,而科学家近日称时间旅行也是可能的,其中位于日内瓦地下的17英里长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简称LHC)可能是实现的关键。他们的理论认为世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可能能够释放希格斯粒子,它是一种碰撞前产生的粒子。在猜想中有许多未解之处,最大的问题是希格斯粒子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啥模样?能干啥?它能否在机器中创造出来?
“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
自1899年汤姆逊爵士发现电子开始,直至如今,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人类一直孜孜不倦的探索着微观世界的奥秘。物理学家们建立了一套称之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模型,使得对物质微观结构的探索已经到达了几乎尽善尽美的地步,但是仍然有一个粒子,游离于人类的掌控之外。
它是质量之源,承载着世间万物的终极本质,是世代物理学家穷极探求的目标;它是“上帝粒子”,游走于过去和未来之间,狂热的科学家们坚信它能穿越时空;它也可能会击垮整座物理大厦,被物理学家称为“指挥着宇宙的交响曲”。它就是希格斯粒子。
探究
质量起源:来源于与希格斯粒子相互作用
为什么会有质量?乍一看,这仿佛根本就不是个问题,有物体存在当然就有质量啦。您也许会说是因为组成物质的分子有质量,那分子的质量又由何而来?也许您依然有答案:原子,或是再细分下去的质子和中子、夸克。到了这一步,您或许有点要缴械投降了:它们这些粒子有质量,所以就有质量嘛!但是物理学家明显不会满足于这个答案。要解释这个问题,牵涉到非常复杂的物理理论,我们就此采访了粒子物理学家、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ATLAS国际合作组中国负责人金山,或许能稍微解开我们的疑惑。
“物理学家们为了试图理解这个世界,建立了一套非常经典的标准模型。在物理学家眼中,所有的物质归根结底都可以分解成基本的小小单元,于是他们把目光聚集在了这些单元上。建立标准模型正是去描述自然界中所有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粒子,以及这些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标准模型中引入了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提出的一种机制,认为基本粒子本没有质量,它们受希格斯场的作用,与之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了质量。质量越大表明粒子和希格斯场作用越强烈;相反,质量越小则是和希格斯场作用越弱。简单点说,基本粒子是因为和希格斯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所以才有了质量,而这种解释才能够使得整个粒子物理的其它方方面面解释得圆满。”金山说。
这或许会让您迷惑,但标准模型解释了各种复杂的粒子物理现象,并且接受了大量的实验的证实,可以说几乎完美的搭建了整个物理学领域的金字塔。同样,基于希格斯理论的标准模型成功预言了W、Z粒子存在并准确地预言它们的质量,随后被Rubia在实验中证实,并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希格斯粒子:检测困难,至今没有找到
标准模型的主要内容形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逐步走向完善,其预言的基本粒子包括希格斯粒子在内一共有61个。那是什么原因使得希格斯粒子如此备受关注呢?至今,标准模型所预言的基本粒子中已有60个得到实验数据的支持和验证,而最后一个未被发现的粒子,就是希格斯粒子。“也许正是因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