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树轮?还是密码?
新闻缘起
2011年3月27日,“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成果荟萃展”在海南省博物馆举行。据悉,本次展览的最大特点是围绕考古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而展开,如距今10000年前后中国文化变化的特点、历代都城制度的演变等。展览在以文物展品为主的同时,还制作了大量的遗址、墓葬模型,加大了照片和插图等辅助展品的使用,并链接了多项科技考古内容,如田野考古技术设备卫星定位系统、数字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遥感、探地雷达等,展示了考古空间信息技术、考古勘探、年代测定、环境考古、体质人类学研究、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化学成分和物质结构分析、木材与树木年轮分析及同位素分析等考古学发展的新趋势。
一段时间以来,讲求实证的自然科学正以强有力的高科技手段,渗入考古研究,随之而来的是科技考古的热潮。在科技考古中,树轮年代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树轮年代学则是一门从诞生之日起就和考古学交织在一起的学科。在伐木后的树桩上,常常可以看到一圈圈木质疏密、颜色深浅相间的同心圆圈,这就是树木的年轮,它可谓是一部有“文字”记载的科学“巨著”。树木年轮可以告诉我们哪些秘密?我们如何利用树木年轮推进考古学的研究?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王树芝研究员。
树轮定年可精确到季节
年轮可以说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记载自己年龄的一种独特方式。提及树轮定年的奥秘,王树芝研究员说:“树木树干的形成层每年都有生长活动,形成早材和晚材,每一个年轮的宽度包括当年的早材和晚材,多数温带树种一年形成一个年轮,因此年轮的数目就表示树龄的多少,年轮的宽窄则与相应生长年份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在干旱年份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就窄;在湿润年份年轮就宽。同一气候区内同种树木的不同个体,在同一时期内年轮的宽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因此,树木的不同个体之间能够交叉定年。”
说到树轮定年相比其他定年方法的优势时,王树芝研究员表示,树轮定年是最精确的一种定年方法,可以精确到年,甚至到某个季节。定年准确的长年表则可以用来推测过去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贸易、艺术品的真伪、聚落的居住史和建筑史等,还用于气候重建、环境研究和碳十四校正。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