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潮。 本人供图
王思潮绝对是中国科学家中的一位“异类”,这位早年从事陨石和火流星研究的行星天文学研究人员,因常年在野外考察收集坠落的陨石,接触到很多关于“不明飞行物”的目击报告,渐渐对这一类现象产生兴趣,进而用了近40年的时间去追寻。* ufo事件
8月22日,王思潮将赴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出席由南方都市报、广东科学中心联合主办,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协办的第二十九期“小谷围科学讲坛”,就近段时间出现的浙江萧山机场UFO事件以及近40年来中国大陆出现过的各种“不明飞行物”分享他的研究心得。王思潮说,从飞行器的角度讲,现有报告里的十几种飞行器中,真正有可能是外星飞行器的仅有两种。
地球常有外客造访
如果说人们对“不明飞行物”(U nidentifiedFlyingO bject,以下简称U FO )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是否存在外星生命的好奇,乃至恐惧的话,那么“天外来客”便是这一问题的终极命题。从这个角度讲,王思潮的研究生涯一开始就与“天外来客”密不可分。
1970年,处于特殊年代的中国科研界几乎一片凋零,当时的王思潮通过综合比较太阳系起源与演化方面的各种理论后,认为选择陨石作为研究对象是探究太阳系起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陨石是地球上能找到的宇宙中最古老的物质”。从那个时候开始,陨石这类“天外来客”便成为他重要的研究对象。* ufo事件
由于陨石研究需要寻找新近坠入地球的陨石,关于流星坠入大气层进而落地的观测报告也成为王思潮收集的内容之一。比如:1976年吉林省吉林市发生的陨石雨。当时有目击者形容“看到天上有个大火球,跟太阳一样,后来一个变成了两个,非常壮观”。王思潮说,这一现象,如果不是因为“两个太阳”最终掉进了地里,肯定会成为一次典型的U FO事件。这也是王思潮最后把研究兴趣转向U FO的原因之一。
王思潮说,他与U FO结缘,一部分因为个人兴趣,一部分也因为从事的工作和所在单位的性质使他有探寻U FO之谜的客观条件。退休前担任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的他,在这个中国顶尖天文学研究基地的科研平台上,每年能收到近百起各类U FO观测报告。而作为一线科研人员,他也有分析各类U FO现象的科学手段。
可能的第三类接触
实际上,王思潮接触的第一起U FO报告,远比1976年的吉林陨石雨早。
1971年9月26日,在江苏邗江县、北京大兴和湖北都有目击者声称:观测到一个满月大小的螺旋状发光物出现在夜空,无声、静止,悬空时间达5分钟。
这些报告传到紫金山天文台到了王思潮的手中。他分析认为,在如此高空,以如此慢的速度运行的飞行器,“无法用人为飞行器解释”。经过很多年的进一步的研究和使用天体物理学的方法测算后,王思潮认为这种螺旋状发光物是“一边飞行、一边旋转、一边喷出物质造成的”。对于其违背常理的慢速,他认为有可能是“一种能屏蔽地球引力场的外星飞行器,其原理就像地球上屏蔽电磁波一样,只是我们尚未达到这种知识水平”。
王思潮说,在全部收集到的U FO观测资料中,至少有50%的观测资料是不完全的。在有较完整观测记录资料的那一部分中,也有至少有70%是可以用已知自然现象去解释的,比如:风筝、金星、气象气球等。剩下的20%-30%的观测记录才是现有知识无法解释的。
王思潮说,从飞行器的角度讲,现有报告里的十几种飞行器也有七八种是已知的,只有六七种是暂时无法解释的,而真正有可能是外星飞行器的仅有两种,其中就包括螺旋状发光U FO。
许多报告资料不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