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野菜,曾经是饥饿与苦难的代名词。饥荒年代里,穷人以之果腹,过雪山草地时,红军以它充饥,忆苦思甜时,人们以此勾起回忆。野菜,在中国历史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远古的神农氏,为治疗疾病,也为了开辟食物来源,便开始“尝百草之滋味。”到明朝时,身为明太祖第五子的吴王朱棣,也考校可食的野生植物四百多种,亲自绘图注疏,以备饥年救荒之用,写下了《救荒本草》一书。此后,关于野菜的记载和研究又有王磐的《野菜谱》、屠本峻的《野菜笺》、鲍山的《野菜博录》等书籍,可以说,在古代,从上至下的人们大多将野菜视为极其重要的救荒之物。 当然,野菜也并非只用于救荒,它也是佛教、道教信徒的常用食物。而如今,野菜已作为绿色食品在告别人们多年后又重返餐桌,并且成为席上珍品,为追求新奇、追求健康的富足之人所崇尚。野菜地位的巨大变化,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营养价值高。一般均含有较多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含量比常规蔬菜高1-2倍。二是有治病保健作用。野菜中许多营养成分本身就是良药。三是无污染无残毒。野菜自然生长,生命力强,逆、抗病虫害能力强,没有化肥、农药、污染物等有害物质,是纯天然绿色食品、高质量的无公害蔬菜。四是风味独特。野菜吃法多样,可凉拌、炒食、鲜食、烧汤,也可做馅,还可加工成袋装即食野菜,制成干菜或腌制、罐制,用于长期保存和食用等等,清鲜味美。 .. < 1 > < 2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