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林晚年的失误及其启示 |
|
|
来源:祖述宪 更新时间:2009-9-29 13:56:43 |
|
|
20世纪伟大的化学家——鲍林其人[1-4]
莱纳斯·卡尔·鲍林(Linus C Pauling,1901-1994 ) 是美国著名的化学家。他极富个性和创新精神,不断开拓边缘学科,在化学的许多领域卓有建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化学家。
1901年,鲍林出生于美国俄勒冈的一个小镇,父亲是药剂师。他自幼聪慧超群,博览群书,被誉为科学奇才。由于年少失怙,家道中落,16岁时就近入俄勒冈农学院学习化学。大学毕业后赴加州理工学院深造,迅速掌握了具有革命性的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进行创造性工作, 1925年获博士学位。次年赴欧洲研究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师从索末菲(A. Sommerfeld)、玻恩和海森伯。1927年回国,从事化学键本质的研究,创立了杂化键轨道理论和共振论,把经典的化学理论与量子力学相结合,从而改写了20世纪的化学。1931年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教授,1933年入选美国科学院,也是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
1934年开始,他把结构化学应用于生物学;在抗原和抗体蛋白质结构的研究上,把抗体生成的直接模板学说发展得更加完善。在40年代,鲍林在生物学上作出了二项重大的贡献:一是与科里(R. Corey)阐明了蛋白质的α螺旋结构;二是证明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于血红蛋白的变异,说明人的遗传性疾病是由于突变基因表达所产生的异常蛋白质,首先提出分子疾病的概念。1957年,英格拉姆(V. Ingram)证明,镰状细胞血红蛋白(HbS)是由于血红蛋白中的谷氨酸被缬氨酸所取代。1960年代初期,朱克坎德(E. Zuckerkandl)和鲍林提出,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同源蛋白质来确定不同物种的亲缘关系。(注1)这种方法已被普遍使用,成为确定不同物种的亲缘关系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1954年鲍林因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和分子结构的基本原理获诺贝尔化学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的奖只授予单项重大发现的科学家,而不适合于作出一批重要研究成果者。鲍林获奖首次突破了这条原则。
鲍林是“主张自由表达信仰的理想主义者”和激进的社会活动家。他直言不讳、话语尖刻,坚持己见,决不退让。二战结束后,他积极参与开展反战活动,坚决反对“以任何形式的战争作为解决国际冲突的手段”,奔走世界各地,唤起社会大众对核污染威胁的关注,不遗余力地反对核试验,致力于世界和平事业。1958年1月,他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了由他起草并征得49个国家的11 000多位科学家签名的《科学家反对核武器试验宣言》,要求缔结一项停止核武器试验的国际协定。1963年10月10日美苏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之日,诺贝尔委员会宣布把1962年和平奖授予这位坚持不渝的反核斗士。鲍林是迄今仅有的两度单独获得诺贝尔奖桂冠的人。由于他对化学与和平运动的贡献,他获得的荣誉博士学位和奖项不胜枚举。
然而,鲍林在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上又是颇有争议的人物,在获诺贝尔和平奖以后,他更加坚持己见,猛烈地抨击美国政府的政策,明显与公众舆论脱节。他既被视为具有敏感直觉、敢于冒险、不敬权贵、富有魅力的人物,同时又是自命不凡、一贯正确、桀骜不驯、我行我素的怪人,他的官司接连不断和失败,以至声名狼藉。美国主流媒体对他的政治观点颇有微词,甚至认为是“荒诞不经”;对他获诺贝尔和平奖也不以为然,他曾担任过主席的美国化学会的学报也冷眼相待,只在很不显眼的位置提及此事。
1950年代开始,加州理工学院院长和化学系教授们对鲍林感到不满,抱怨他“竭力发展个人所迷恋的化学生物学,远离了该系在物理化学方面的根基。”1964年他悻然离开加州理工学院,去圣巴巴拉的民主制度研究中心,不久发现这里也令他失望,不能实现他的宏大政治理想,又没有实验室,于是打算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那里的化学系主任是他的学生,但被校长所否决。1967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接受他担任研究教授,二年后去了斯坦福大学,成为“学术界的流浪汉、漂泊谋生”,至1973年创立自己的研究所。[4]
鲍林晚年致力于“营养保健”的研究,极力鼓吹正分子医学(orthomolecular medicine)、大剂量维生素疗法和其他旁道医疗(注2),支持庸医骗术,由于他的科学家声誉致使谬种流传,在社会上产生不良的影响,遭到美国医学界的一致批评。[4,5]
其实,卓越的科学家在晚年误入歧途,鼓吹与科学格格不入的东西或者迷恋方术,科学史上并不罕见。当前我国的伪科学和骗术盛行,庸医假药泛滥成灾,其中就有不少科学家的参与。因此[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科学人物: 让科学家成为明星 下一个科学人物: 中国科学家唐孝威何以错过诺贝尔奖 |
|
没有任何图片科学人物 |
|
|
科学家故事 |
没有任何图片科学人物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