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了真话— 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中的传记 |
|
|
来源:张九庆 更新时间:2009-9-29 13:57:04 |
|
|
(未正式发表,请勿正式引用)
描述现代生物学的书籍,如果有插图的话,一般都不会遗漏两张照片。一张是1953年3月在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拍摄的,左下方的沃森(James D. Watson)正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右上方的、面带微笑的克里克(Francis Crick),背景是首次被他们正确制作的DNA结构模型。不同的表情也似乎和他们的年龄十分吻合,喜悦的克里克当时已经过了36岁,终于在进入到创造高峰期的末尾阶段有了属于自己的重要成果;而惊奇的沃森却不到25岁,似乎不能完全相信自己会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有了伟大的发现。这张传神的照片不断地向人们强化这样一个事实:沃森和克里克两人的名字连同DNA双螺旋结构,三者总是一起出现,DNA双螺旋结构又经常称为“沃森—克里克模型”。
另外一张是DNA分子的X射线衍射图,是当时最清晰的关于DNA分子结构的照片。它是1952年5月由一位女科学家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拍摄的,标号为 “51”的衍射图。拍摄这张照片的科学家为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结构的作用,就象照片本身所暗示的那样,它的主人被隐藏在图形背后,不经人特别提醒,人们就不会想起这位拍摄者。当时,她和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等科学家一起在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小组工作。
1953年4月25日出版的英国《nature》杂志上,同时刊登了3篇关于DNA结构最新进展的简短文章,一篇是沃森和克里克合写的,一篇是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与他的两位合作者写的,第三篇是富兰克林和另一位合作这写的。这3篇文章一起宣告了过去科学家对DNA结构认识的错误的结束和新的模型的建立。
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因为在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方面的贡献,三人一起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富兰克林已因患病于1958年去世。在获奖演说中,沃森和克里克没有提及富兰克林的贡献,威尔金斯也只是简单地在感谢词提及了富兰克林的技巧性实验工作。随着更多文献的公开和学者研究的深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已经成为科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案例。
人们关心的问题是,究竟谁在DNA结构发现中贡献最大,富兰克林的成就被沃森等人有意抹煞了吗?如果是,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沃森窃取了富兰克林的数据吗?威尔金斯是否未经富兰克林允许就使用了她的数据,而在富兰克临死后也没有给她足够的荣誉?因此,接下来的能够推测的问题就是,如果富兰克林活着,她能获得诺贝尔奖吗?因为诺贝尔奖只授予活着的人,而且每个奖项不超过三个人。诺贝尔颁奖委员会真的会充分了解富兰克林的贡献吗?如果了解,它会把奖颁给富兰克林而不是威尔金斯吗?或者,颁奖委员会会把此奖分成两个,一个是化学奖,一个是生理医学奖,把四个人都包括在内?
每一本涉及到这些当事人的传记作品都面临着上述这些问题。不同版本的传记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幅模糊不清的图像。尽管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却无法完整无误地还原与再现。
1 沃森的自传
“我从来没有看见弗朗西斯•克里克谦虚过。”沃森写的自传《双螺旋(The Double Helix)》 书中第一章的第一句话,用来评价他的合作伙伴克里克。该书把科学界描述为一个科学名誉的竞技场,把DNA发现的过程看成是一场参与其中的几位主要科学家之间的激烈竞逐。
《双螺旋》用个人的眼光回顾了一段科学上一个伟大发现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等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DNA结构潜心研究了3年,意识到DNA是一种螺旋结构。女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在1951年底拍到了一张十分清晰的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1952年,美国化学家鲍林(Linus Pauling)发表了关于DNA三链模型的研究报告,这种模型被称为α螺旋。沃森与威尔金斯、富兰克林等讨论了鲍林的模型。威尔金斯出示了富兰克林在一年前拍下的DNA的“B”形的51号X射线衍射照片,沃森看出了DNA的内部是一种螺旋形的结构,他立即产生了一种新概念:DNA不是三链结构而应该是双链结构。根据各方面对DNA研究的信息和自己的研究和分析,沃森和克里克得出一个共识:DNA是一种双链螺旋结构。沃森和克里克立即行动,马上在实验室中联手开始搭建DNA双螺旋模型。从1953年2月22日起开始奋战,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终于在3月7日,将DNA模型搭建成功了。沃森、克里克的这个模型正确地反映出DNA的分子结构。此后,遗传学的历史和生[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科学人物: 传记中的爱因斯坦 下一个科学人物: 思想史视野中的DNA双螺旋发现 |
|
 没有任何图片科学人物 |
|
|
科学家故事 |
 没有任何图片科学人物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