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
|
|
来源:记者 更新时间:2010-10-23 13:38:18 |
|
|
于:我想不会。撒切尔夫人讲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苏冷战很厉
害,局部战争不断,但始终没有打起世界大战,核武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就是
谁也不敢打。
核武器有其严格的保险系统,误发或者被窃取的可能性极小,美俄都是最高
首脑随身带着,有总统的命令才能使用,而且得几个人共同完成启动,非常保险。
我想,核武器最终会被销毁。这要看整个政治形势,必须全球战略是多极化
的,霸权主义没有施展余地,和平与发展真正成为现实。
“土专家一号”~~~~~~~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他
是解放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一个日本代表团访
华时,称他为“土专家一号”。
对此,于敏有自己的见解,他语重心长:“‘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
开放,应该交流、互相启发,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在大的学术气
氛中,才能利于成长,现在的环境有很好的条件。”
于敏1926年出生于河北,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
过的。在高中,他以门门功课第一闻名全校。毕业前夕,其父失业,在同学父亲
的资助下,于敏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条件是毕业后到资助者的公司就职。上
大二的时候,西南联合大学的北大迁回北京,有关方面发给每个学生每月一袋面
粉,凭着这一袋面粉和对物理的兴趣,于敏辞谢了资助,转到科学院物理系,每
天吃窝头就咸菜。
于敏研究生毕业后,到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当时,国内没有人会原子能理论,
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完全靠自己探索,并达到了当时这一学科相当高的水平,
钱三强称他“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60年代初,诺贝尔奖得主、核
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一同于敏接触,就说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我国正在研制第一枚原子弹时,有关部门作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
行一步。1960年底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于敏毫不犹
豫地服从了安排。
他的一位老同事对记者说,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
而言,是很大的损失,违背了他的爱好。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比较自由,
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任务性重,集体性强,意味着放弃光明的学术
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
于敏说:“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
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
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西方习惯将理论突破中起重大作用的人称为“××之父”,于敏认为“××
之父”的称呼不科学,说:“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
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了一定的作
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三次休克~~~~
1969年搬迁“三线”,于敏一家随单位搬到四川,由于当地没有工作条
件,科研人员又返回北京,但因妻子是行政人员,妻儿仍留在四川,夫妻两地分
居长达2年多。
在这期间,于敏三次休克。一次是1969年在新疆的试验现场,于敏爬上
山坡观察火球,一上山顶就倒下了,浑身冷汗淋漓。
另外两次休克是在北京。一次妻子探亲时,带孩子从公园回家,发现于敏休
克,急忙叫邻居帮忙抬到医院,捡了条命。于敏十分庆幸:“如果她不在我旁边,
那次就完蛋了。”
还有一次是1973年,他抱病去青海基地出差,回京途中在火车上便血,
到合同医院输液时休克。
几次发生休克的原因主要是过于疲劳。一方面工作非常繁重,此外,精神压
力很大,稍有不慎就变成反革命,他形容当时心情是“如临深渊,如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科学人物: “两弹”功勋于敏 下一个科学人物: 革命、科学与情爱——《张申府访谈录》读后 |
|
没有任何图片科学人物 |
|
|
科学家故事 |
没有任何图片科学人物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