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义——以哲学为矛的环保女骑士 |
|
|
来源:李永、马敏 更新时间:2010-10-23 13:38:33 |
|
|
。他们一直努力把这种信仰转变分解成为可日常接受的文化符号。然而,人类向大自然索求的太多了。廖晓义的一位画家朋友讲过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被她经常拿来反证自己的环保理念。画家写生时在深山遇到老虎,双方对视良久,老虎摇头摆尾走开了。胆大的画家没耽误了观察,最后得出两个结论:老虎很瘦,自己平时画的虎太胖了;这个老虎的肚子是圆的,一定是吃饱了所以才放过了我,如果老虎也有冰箱的话,我肯定就没命了。
可以说,廖晓义站在了人类欲望膨胀的对立面。她所不理解的是,除了冰箱、洗衣机和彩电,人类还需要什么?如今,整个世界都在崇拜资本,人们追求的是并不安全的财富,代价却是自然毁了,心灵荒了,身体垮了。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廖晓义往往只能自言自语:“怎么了这是,世界是不是吃了摇头丸了?”
从廖晓义站立的高度去看环保,不难理解她要把环保做成文化。她所追寻的目的,听起来更像现代堂吉·诃德的梦——给予人类终极关怀,追寻人类去向的答案。廖晓义所要斗的大风车,庞大得吓人。不过,在她看来说小则小:“人要有最基本的真实的心。作为自然之子,对自然如果有感情,在这个集体中还有一份善良和感恩,你就会对自然灾难感到不安,就会做点什么。”
1995年5月,廖晓义离开在美国读博士的丈夫,带着女儿和电视专题片《地球的女儿》回国。她把女儿放在了托儿所,《地球的女儿》则成为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民间组织论坛的中国骄傲。这部耗尽她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攒下的两万美元制作的片子,拉开了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环保时刻》的序幕。从1996年开始,每周五的18:50,廖晓义的声音就通过电波传递到千家万户:“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个地球村民的责任。”
近10年过去了,保护环境的口号已经为人们熟知。然而,行动力依然疲软。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在生活方式上,哈美现象日益严重,国人的消费胃口急速膨胀。拥有一辆私家车,成为生活富足的新标志。美国生态学家布朗的计算让人不敢想象未来:假定中国每个家庭都拥有汽车,为了提供道路和停车场就要占用大约1600万公顷土地,相当于中国稻田面积的一半。另外,能源危机更难以解决。而且,私家车是个怪物,它就是个壳,把人和人之间的交流空间严重堵塞了。
始终不忘环保文化的渗透
着急不能解决问题。作为哲学硕士,廖晓义明白,自己倡导的环保文化被广泛深入的接受需要漫长的时间,也需要具体行动地推动。她要让人们知道,保护自然与发展之间并非不可调和,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关键是人们是否愿意为之遏制自己的欲望。
2004年夏天,电荒席卷全国。廖晓义在北京发起的空调26度节能倡议立即引起热烈反响。在奥组委的协调下,冬天“低一度”,夏天“高一度”的折衷办法被京城80多家高档次酒店接纳。廖晓义曾经给一家只有200间客房的宾馆算过一笔帐,“高一度低一度”以后,一天就能节约电能上千度。
社区环保的推广是“地球村”的重头戏。每年,他们进入社区组织大量的环保宣传活动,环境教育培训基地也接受无数参观者。小到拣拾垃圾,大到环保理念,内容无所不包。廖晓义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为了节约能源,普通人有很多事情可做。当你选择了环保产品,实际上就是把你手中的钞票变成选票投给了绿色产业。”
就在接受记者采访后不久,通过多方联系,廖晓义终于让从北京开往昆明的T61次列车成为“绿色列车”,把环保宣传尽可能地延伸触角和扩大影响力。中国奥组委承诺,2008年要办一个“绿色奥运”,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垃圾的回收利用。在这一点上,“地球村”将承担很重要的任务。为此,廖晓义已经去过许多国家考察学习。
廖晓义也始终没忘环保文化的渗透。她所迟到的那个会议,正要商讨一部365集动画片的制作事宜,该片准备通过12生肖演绎不同角色,编织起各种故事向儿童推广环保文化。廖晓义是这部大剧的总编剧。
在环保方面,廖晓义会被看作得寸进尺的人。如果她所推动的上述行动你都支持的话,她也许会转而推销节约简单的生活方式,比如批判人们对汽车的过分热爱。这方面的交锋颇有意味,曾经有人跟廖晓义发牢骚:“我们好不容易有了一辆汽车,你就出来说三道四。你们这些环保人士,干脆回到树林里去算了。”廖晓义很无奈地解释,“地球村”并不主张极端的简单生活方式,并不排斥文明的进步,只是希望人们能够对自然多点爱心,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考虑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廖晓义的家里没有空调,只有电扇。她的女儿回国前已经在美国呆了4年,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科学人物: 焦虑的心灵——《达尔文》 下一个科学人物: 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
|
没有任何图片科学人物 |
|
|
科学家故事 |
没有任何图片科学人物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