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家成为明星 |
|
|
来源:夏榆 更新时间:2010-10-23 13:39:30 |
|
|
是其中的一位。陈景润那篇著
名的论文就是经他亲自审阅后作出了结论。
1985年,卧病在床的华罗庚把王元叫到家里,交给他一张纸说:“你说过将来要为我
写个传,我替你拟了一个提纲,供你参考,你看看行吗?”几个月后,华罗庚突发心肌梗
塞,猝死于日本东京大学的讲台,老师生前的嘱托一下成了王元心头的重负。
“我一开始就劝他不要去,那个时候他随时可能发病,在国内可以照料得好些。但是
他不听,也许是我没有深劝。在机场接华老师遗骨的时候,我很难受。”在演播现场,王
元面对观众讲述往事的时候神情凝重。那部《华罗庚传》,他已经完成了。
“那些科学家非常智慧,也特别年轻,不管他们是80岁还是90岁。我原来觉得自己采
访的是一些老头儿,老头儿能有什么新鲜的呢?等到真正面对面的时候,我发现这些老人
的头脑转得飞快,比如陈省身先生,八九十岁了,你跟他说话稍不留意就会转不过他,你
得死死跟住他的想法,盯住他的思路,不断听他说。
“我们开始做的节目是在演播室,后来才是面对面。在我的印象中除了陈省身特别的
雍容大度,其他的人或多或少会都会表现出傲岸不羁,他根本就不看你,在演播室最明显
,他不看你,看观众。他不是不习惯面对镜头,而是傲岸。
“最难的一次是做物理学家周光召的访问。周光召一向很低调,不大愿意说话,他当
了科学院院长以后更少说话。很多人听说我采访周光召感觉特别吃惊。他们说,如果你能
让周光召说出东西来,随便他说什么我们都愿意听。很多人从来就没有听过他说话。我很
兴奋,我要想办法让他说话。后来我看带子,在40分钟时间里他都没看过我,都是看着观
众。你怎么能跟他说下去?说不下去。但我坚持在前40分钟里顽强地跟他对话,40分钟以
后,他终于把头回过来,把目光对住我。”
2002年12月5日是两弹元勋郭永怀先生逝世34年祭日。《世纪之约》策划了一个专题
节目,纪念这位卓越的科学家。节目以谈话为主,访谈的主要嘉宾,是郭永怀先生的夫人
李佩教授。李佩先生80多岁高龄,是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英语教授。曾涛见到的李佩
神情清癯,心境澄明,老太太居所里的陈设都是她和郭永怀当年从美国回来以后生活的原
样。老太太被请到演播厅,面对曾涛,面对现场观众,也面对电视机前收看节目的人们,
讲述郭永怀的人生故事。
1968年12月5日,一架从西北飞来的民航飞机在北京机场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中国
著名力学家郭永怀先生不幸罹难。人们找到他的时候,发现他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当
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人用胸口护着的氢弹绝密资料完好无损。郭先生用身
体保护绝密材料的事情,李佩是两三年前才从报纸上知道的。
飞机失事后,李佩拣回来郭永怀的眼镜片、手表,还有一两样小东西。“郭永怀去世
以后,我们大家都非常悲痛,这种悲痛我们大概持续了几十年。”李佩在讲述往事的时候
神情沉静。主持人曾涛抹去了脸上的泪水。
科学家通常是一群隐匿在传媒视界之外的人,怎么让观众接受他们呢?现在曾涛心里
有数了:“科学家这样一个符号过去被简单化了,弄得人们都觉得他们就是陈景润那样的
类型,走路撞电线杆。实际上他们每个人都不相同。科学家不是一个科学共同体,不是我
们电影里表现的戴眼镜穿白大褂说原始语言的那种。我们首先把科学家还原成一个人,而
不是把他作为某个领域的泰斗。他有崇高的学术地位,但我们更关注他作为人的那一部分
。”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科学人物: 推迟22年颁发的诺贝尔奖——遭到权威反对的波函数“统计解释” 下一个科学人物: 鲍林晚年的失误及其启示 |
|
没有任何图片科学人物 |
|
|
科学家故事 |
没有任何图片科学人物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