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在5年内研制出基因芯片,可预测鼻咽癌发病风险
广东科学家联手国内外专家,发现了散发性鼻咽癌3个新的易感基因位点,同时充分确认了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基因与鼻咽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并有望在5年内研制出预测鼻咽癌发病风险的基因芯片,从而大大提高早诊率、减低死亡率。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介绍说,他领导的科研团队与新加坡基因组研究中心刘建军博士合作,经过5年努力,完成了首次基于大规模人群和全基因组水平的散发性鼻咽癌易感基因筛查研究。他们对来自华南地区的5000多个鼻咽癌患者和5000多个健康人进行分组对照,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作为细胞膜蛋白复合物,是人类免疫系统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和其它三个基因(TNFRSF19,MDSI-EVI1和CDKN2A/2B)是鼻咽癌的易感基因, 能显著影响鼻咽癌的发病风险。另外,鉴于这些易感基因都与白血病相关,鼻咽癌与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有相类似的机理。这项成果昨天发布于国际顶级杂志《自然遗传学》(NatureGenetics)。
这一重大科研成果对广东有着特别意义。曾益新说,鼻咽癌是多发于鼻咽顶部和咽隐窝内的恶性肿瘤,发病具有地方性特点。我国是世界上鼻咽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而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及其临近地区如广西和香港等地是高发病区,发病率比其它大部分国家、地区高100倍以上,因此鼻咽癌也有“广东癌”之称。而散发性鼻咽癌约占鼻咽癌发病人数的90%。这一研究使科学家在最终阐明鼻咽癌遗传学发病机理的进程中迈进了一大步,为研制预测鼻咽癌发病风险的基因芯片和提高鼻咽癌早诊率打下了基础。
记者另外获悉,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钱朝南博士与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副主任JosehpWee最近联合提出了一种科学假说———“世界大部分鼻咽癌起源于中国华南地区古‘百越’部族”。该假说认为,鼻咽癌易感基因由“百越”地区妇女携带,由婚配传到广东、东非、阿拉伯人,并从不同途径迁徙到东南亚、大洋洲、白令海峡地区,这些基因得到扩散,造成这些区域高发的现象。曾益新表示,他们这项最新科研成果对这一假说有“部分支持”,但还缺乏更全面的人群证据,有待进一步研究予以证实或推翻。(陈枫 黄金娟 陈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