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青一定不希望别人看到她现在的样子。这位50岁的女人只留着寸把长的头发,微张着嘴躺在床上。她不能说话,也无法咀嚼。失去神采的双眼是全身上下唯一能动的地方,但大多数时候只是直直地盯着天花板。
她的右腕上有一道很深的刀痕。这是10多年前,她试图用最极端的方式避免如今这种困窘的结果。现在,病魔连她举刀的力气都给剥夺了。
当时她只有37岁。一天去单位值班,刚下公交车,丁晓青发现腿脚不太灵便。她吓得赶快给三姐丁晓华打电话,“是不是咱家那病又来了?”
“不能吧。”丁晓华无法相信,那个接连夺走大姐、二姐和弟弟生命的恶魔会再度降临。可是当脑部CT的报告出来,连熟识的医生都吓得往后退:“这是你们家的第四个。”
恶魔名为“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简称CADASIL),是一种直到1977年才被科学界确认的罕见疾病。目前,全世界发现的病例不过数百例。
在丁家,这个要用25个汉字才能表述的疾病被简称为“咱家的病”。对这个家族的3代人来说,这就像是一个无法逃避的幽灵。
真是生不如死
父亲去世那年,丁晓青才12岁。1964年,时年36岁的父亲突然言语不清,肢体活动困难,当地医生曾按脑血管病治疗,却不见起色。他后来瘫痪在床,直至1972年年底去世。
在一篇医学论文中,丁父被认为是这个CADASIL家系的源头。
不过,整个家庭并未起疑。母亲梅芳华独自一人肩负起养育5个儿女的重担。她在木材厂干力气活儿,每天要加工七八十米的木头。为了养活家人,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等到孩子们相继成家立业,梅芳华还没歇息几天,恶魔又降临了。
最先发病的是二女儿。她是一名服装设计师。1984年的一天,正在案前构思设计的她忽觉全身酸痛,继而舌头和四肢变得麻木,记忆力也出现衰退……不久,儿子和大女儿也先后出现了类似的症状。
最先接诊的医生发现,这些症状跟某些脑血管病在临床上有相似之处,比如皮层下动脉硬化脑病、易染性白质脑病等,都是先后出现中风、偏瘫、语言障碍和昏迷等症状,最后甚至痴呆。不同的是,丁家姐弟此前并没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史。
随着姐弟3人逐渐丧失自理能力,他们的家庭也相继解体。“我们不想拖累别人。”丁晓华说。母亲把3个不能说话、不会自己吃东西、不能走路的儿女接回家,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他们。
自从他们住进那间不足13平方米的小屋后,母亲就只能睡在一张破旧的写字台上。为了方便给3个孩子翻身、换尿布,梅芳华连晚上睡觉都不脱衣服,在写字台爬上爬下。多年超负荷的劳累,她得了“疲劳综合症”,有时晚上喘不上来气,又不能躺,只好坐着。有时半夜全身肿痛,彻夜难眠。
丁晓华与当时还没有发病的丁晓青只有下班的时候才能帮母亲一把。姐妹俩眼瞅着这个家经历的苦难:病人都是30多岁的年轻人,却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喂饭又不会张嘴,不会嚼,不会咽。母亲“不愿眼睁睁看他们饿死”,就用勺撬开嘴一点一点往里送,一顿饭得喂两三个小时。那时,姐弟3人神志尚清醒,看到母亲这样辛劳,就只能流眼泪……
“真是生不如死。”看在眼里的丁晓青常常说。
如果一个病能把人逼疯
母爱阻拦不了病情的发展。不到6年的时间里,3个儿女相继去世。当小女儿丁晓青出现病症的时候,这个家庭决心揪出那个潜伏的幽灵。
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1999年,丁晓华带着妹妹来到位于北京的中国神经内科会诊中心。她们先后检查了50多天,血样甚至被送到美国检测,最终确诊为CADASIL。这是中国确诊的第一例C ADASIL患者家系。多年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蒲传强教授仍然记得这对姐妹。他回忆说,当时把姐妹俩的血清分离白细胞,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基因扩增,再用测序仪自动测序。结果显示,两人的NOTCH3基因第4外显子有错义突变。
“这种病就是基因缺陷造成的。”蒲传强打比方说,“它就像定时炸弹一样,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发作,不可避免。&rd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