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牛先生接受治疗
因为大脑中“植入”了一个直径1.2毫米的铂铱合金电极,昨天下午,来自辽宁的帕金森病患者牛先生被推出天坛医院手术室时,不再四肢乱颤。他已是植入清华大学自主研发脑起搏器的第16例临床试验患者。
“开机,加压!”昨天,经过4个小时的手术,随着天坛医院主刀医生张建国一声令下,植入牛先生大脑中的脑起搏器开始工作。仿佛接收到了什么神奇的信号,转瞬间,手术中一直处于抖动状态的牛先生当即就停止了震颤。在牛先生大脑中“发号施令”的这款脑起搏器,出自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人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是一个40余人的科研团队历经7年多的自主研发成果。
早在2000年前后,外国公司高价垄断的脑起搏器进入我国市场,但20万元的昂贵费用让许多帕金森患者望而却步。“中国人应该有适合自己的脑起搏器。”2002年,多年从事小卫星、载人航天领域研究的李路明教授开始植入式神经刺激疗法和刺激器的研究。从一个微小的器件到整个起搏器的制造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我国载人航天的技术积累,其中一项神经肌肉电刺激方法,还可以帮助航天员上天后对抗肌肉萎缩。
其间,这个备受瞩目的国产脑起搏器项目先后得到科技部、卫生部的支持。去年,在市科委的支持和推动下,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参与合作,成功让这一各省市争相竞逐的高科技项目 “花落”北京,并入选“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之一。
截至目前,已有16位患者成功接受了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效果都很明显。“临床试验结束后,国产脑起搏器将正式注册上市,其价格将比进口产品大大降低。”李路明对此很自信,脑起搏器一旦实现国产化,那些进口产品都将身价大跌,这对帕金森患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比进口产品更胜一筹的是,国产脑起搏器还能实现刺激器软件的无线更新。李路明告诉记者,这得益于小卫星技术的积累。一旦有最新科研进展,这款脑起搏器在患者体内就能完成“升级换代”。如今,在市科委的支持下,李路明的科研团队已开始投入下一代可充电脑起搏器的研究,现已研制出原理样机。也就是说,即使几年后脑起搏器的电池电量耗尽了,也无须取出体外,隔着皮肤对准脑起搏器充电就行了。
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神经电刺激技术还有望应用在网瘾、高血压、抑郁症、强迫症等疾病的治疗中,甚至还可帮助“瘾君子”戒毒。(刘欢 郝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