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基因状态后的行为变化。结果显示,在知道自己携带有一种常见老年痴呆的易感基因(apoE*4)之后,相当大比例者开始使用保健品,如维生素E、维生素C等。然而这批人的饮食和体育锻炼模式并没有显著的改变。需要指出的是,保健品对健康是否有益,尚不清楚,相反,大剂量长时间使用后却有增加各种疾病乃至死亡率的风险。
不少研究发现,在被告知自己某种疾病易感基因检测阳性之后,不少人都经历了抑郁和焦虑。这些心理因素对健康的负面影响要更甚于大多数的易感基因!比如说,抑郁会增加心脏病、糖尿病、帕金森病等诸多慢性病的风险。
只有同时具备临床医学、病理学和遗传学的知识,人们才能够对基因检测的结果做出合理解释。令人遗憾的是,商业公司通常不经过医生,便直接将基因信息提供给受检者。由于受检者多非专业人士,他们往往求助网络或其他非专业渠道去了解易感基因阳性的潜在意义。基因检测结果于是屡屡被误读。更糟糕的是,一些学术界尚有争论基因因其新颖性也被匆匆推向市场,以期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另外,由于没有良好的质量控制,不少公司提供的检测结果也时见错误。虽然美国医学会推荐所有的基因检测必须有医生参与,可惜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是这样。
举个真实的例子,某健康者花钱做了基因检测,并发现自己携带一种帕金森疾病的易感基因。通过公司提供的资料和网络,她了解到该易感基因会增加帕金森病50%。于是她将此结果错误理解为今后会有50%的可能患帕金森病,并因此而情绪低落。其实,如果只根据这个基因的结果(不考虑其他环境和基因因素),她未来患帕金森病之可能性仅为阴性者的1.5倍。具体来说,此人60岁以后得帕金森的可能性约为1.5%(美国60岁以上者的患病率为1%左右)。
基因歧视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保险公司在知道客户携带某种易感基因后,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保费,甚至拒保。现在已经有不少医疗保险公司打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旗号,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为其客户提供基因检测。比如说,今年澳大利亚的一家医疗保险公司表示,虽然他们不会直接利用客户基因状态确定其保险价格,但是他们会将相关信息提供给人寿保险公司。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在澳大利亚,已经有投保人因为易感基因阳性而受到人寿保险公司的歧视。
令人欣喜的是,2008年11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基因信息不歧视条约》(GeneticInformationNondiscriminationAct)禁止保险公司和雇主因为基因信息而区别对待其顾客和雇员。另外,在经过长时间的论证之后,美国FDA终于在今年6月开始着手整顿和管理(regulate)基因检测市场。已经有五家公司接到FDA发出的整顿通知。未来可能有更多公司会被纳入整顿名单。其效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高翔)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