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发现神经干细胞脑内移动机制 |
|
|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0-7-31 10:58:43 |
|
|
新华社东京7月29日电(记者 蓝建中)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研究人员在29日的美国科学杂志《神经元》网络版上发表文章指出,他们在利用老鼠进行实验时,发现其脑内新产生的神经干细胞在脑内移动的机制。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开发治疗脑梗塞等脑部疾病的新方法。
此前,研究人员已经知道神经干细胞主要存在于成年哺乳动物侧脑室的室管膜下区,在正常情况下处于“蛰伏”状态,在脑部受到损伤等特殊情况下,神经干细胞可以增殖、迁移并且分化成新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然后在脑的不同部位发挥相应作用,比如使受到损伤的部位再生或者发育成与嗅觉等感觉有关的细胞。但是,这些神经干细胞在细胞密布的脑内是如何移动的,一直未被专家了解清楚。
名古屋市立大学的再生医学教授泽本和延率领的研究小组发现,老鼠脑内新产生的神经干细胞在通过脑内分布最广的星形胶质细胞间隙时,会分泌一种名为“SLIT”的蛋白质,受到这种蛋白质刺激后,星形胶质细胞就会把自身凸起的部分收缩回去,从而为神经干细胞让出一条通道,使神经干细胞得以在脑内移动。星形胶质细胞是哺乳动物脑内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细胞,该细胞伸出的许多长且分叉的凸起物充填在各种神经细胞之间,起支持和分隔神经细胞的作用。
研究人员进而通过操作使老鼠的神经干细胞无法分泌“SLIT”蛋白质,结果发现神经干细胞的移动速度变得非常缓慢,星形胶质细胞也不再为其让路,这说明正是“SLIT”蛋白质使神经干细胞能够在脑内顺利移动。
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名古屋市立大学的研究者将尝试开发让神经干细胞高效移动到指定部位的新方法,以期更好地治疗脑梗塞等脑部疾病。
(责任编辑:罗园)
|
上一个生命科学: 善社交者比社交少者寿命长 下一个生命科学: 阿尔茨海默氏症可能具有先天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