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老年人中发病率上升
结、直肠癌统称大肠癌,是高危害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仅次于肺、胃、肝癌,发病率已占到常见肿瘤的第四位。据统计,我国发病的上升速度远远超过2%的国际水平,直逼5%,每年新发病例高达40万。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这一过去专属于中老年人的癌症,已悄悄“盯”上了30多岁的年轻人。
作为恶性肿瘤之一,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所有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5位,且上升趋势明显,升速约为每年4.2%,远超2%的国际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肠癌的发病数已超过美国。就此问题,科技日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张苏展、叶颖江、张广超等几位教授。
苏浙沪为高发区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苏展介绍,在世界范围内,大肠癌占男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9.4%,女性10.1%。全球每年大约有102万新发病例,53万死亡病例,其中我国每年新发病人数约40万人,死亡为7.35/10万。
大肠癌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十分常见,而在我国大肠癌的高发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其中以苏浙沪三地为最高发区,这一发病率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统计显示,上海市大肠癌粗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率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低于肺癌和胃癌;女性中为第二位,仅低于乳腺癌。
在“传递希望·抗击大肠癌”专家研讨会上传出消息,大肠癌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比欧美提前约十年,青年患者比欧美多见,因此,我国中青年人群更需高度警惕大肠癌。
两高一低易诱发
既往认为,在欧美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高,是一种与西方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丢弃了以往健康的、以水果蔬菜类的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搭配,取而代之的是高蛋白、高能量的摄入,生活方式开始“西化”,从而导致大肠癌发病率增高。
“大肠癌主要来源于肥胖因素,高脂肪饮食和纤维素摄取过少,都可能导致大肠癌症的发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叶颖江教授分析说,近几年运动少、生活条件好、经常坐着不动的人群已经成为大肠癌发病高危群体,其中白领占到这一群体的很大比例。
叶颖江教授认为,白领人群的饮食偏精细,习惯于“二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加上运动量不足,肥胖的人渐渐增多。长期过多摄入高脂肪还会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分泌,对肠道黏膜形成刺激和损害,久而久之就容易诱发大肠癌。
“一般认为高脂肪食谱和食物纤维不足是主要发病原因。”叶颖江教授解释说,高脂肪饮食,特别是含有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可促进胆固醇代谢物及次级胆酸的生成,有致癌作用。而食物纤维不足则会增加致癌物质和大肠黏膜接触的机会。
家族遗传风险大
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大多数疾病均有遗传因素的影响。除外伤以外,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受环境和遗传两个因素的影响,只不过有些疾病受环境因素影响更多,另一些疾病受遗传因素作用更突出而已。大肠癌也不例外,一个人的亲属中有大肠癌病人,则他在一定条件下,如长时间进食高蛋白、高脂肪、少纤维(精米、细粮)的食物等,便有更多机会发生大肠癌。当然,大肠癌的发生也不是简单的1+1=2(遗传+高脂肪饮食=大肠癌),而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长时间致癌因素累积的过程。
研究证明,大肠癌的发生20%至30%源于遗传。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患大肠癌,其亲属罹患大肠癌的风险非常大。
叶颖江教授解释说,应该说所有的大肠癌都受遗传因素影响,但他们的遗传力度不一样。有两种大肠癌遗传的力度很大:第一种医学上称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第二种叫作“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这两种大肠肿瘤在全部大肠癌中只占极少数。前者发病年龄平均只有20岁,大肠中可以有成百上千个腺瘤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