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病症就变得棘手了。
“超级细菌”会像“非典”、“甲流”那样大规模暴发吗?肖永红认为,人类无需恐慌,因为“超级细菌”是一种感染,并不是传染病。“非典”等传染病是由于病毒造成的,可以在人和人、人和动物之间传递;细菌感染一般是在医院里。
这种“超级细菌”的耐药范围比较大,但并非强大到无药可治。研究人员发现,目前有两种抗生素对绝大部分“超级细菌”有效,一种是多黏菌素,另一种是替加环素。值得注意的是,多黏菌素具有毒副作用,替加环素只能用于治疗部分种类的细菌感染,它们都不适合大规模使用。
对策
“超级细菌”来了 我们怎么做?
在采访中,多位专家对记者表示,“超级细菌”拥有超强抗药基因,难治但易防控。对普通人来说,应该如何应对“超级细菌”呢?
第一,不要惊慌。普通公众要学会鉴别信息,不要因为“超级细菌”而过度恐慌。“超级细菌”抗药性超强,但致病性却不强,不会像病毒那样造成传染病。
第二,采取预防措施。“超级细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感染发病的主要是抵抗力低的人群,对普通人群不会产生大的危害。预防的措施最主要的是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正确洗手,加强身体锻炼,合理膳食,注意休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要巩固已建立起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把好“病从口入”关和“接触”关。
第三,减少院内感染机率。“超级细菌”感染通常是在医院内,因此在医院就诊时要遵守和配合相关规定。此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院探访,“既要讲亲情,更要讲科学”,可以等待亲友病愈出院后再相见,减少细菌交叉感染的概率。
第四,不要滥用抗生素。“超级细菌”的出现与滥用抗生素分不开。抗生素的药效越来越高,随之出现的病菌耐药性也越来越强。只依靠科学家研发新的抗菌药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管理,从医院到个人,合理使用抗生素。
记者手记
疾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伴生物
纵观历史,从古代的天花、鼠疫,到近来的埃博拉、非典,几乎每一次严重疾病的暴发,都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来,而疾病的大规模暴发,又会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人类的发展,战争、移民等人口流动加剧了传染病的扩散。14世纪至15世纪,欧洲人把天花、麻疹等病毒带到美洲,使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0%。1918年夺取数千万生命的“西班牙流感”,起源于一个美军军营,后来在西班牙、法国等国大面积传播。
面对疾病,人类也在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加强研制药物。医药卫生条件改善和抗生素及疫苗的问世,让传染病的死亡人数不断下降。但在新的环境下,又产生了新的传染病。比如埃博拉病毒,不少研究者认为是从动物身上传染而来的。再比如全球气候变化,专家担心这不但会强化传染病传播,还会带来新型传染病。
疾病的复杂化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伴生物。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对自然开发程度的加深,就会有新的疾病。无论是“超级细菌”,还是“非典”等传染病,需要理性看待,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过度恐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疾病也具有“全球化”的特点。在面对这些疾病时,需要全球化的思路和视野。
“超级细菌”并非新鲜话题
“超级细菌不是特指某一种细菌,是泛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有耐药性的细菌。”勒维教授说。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新闻发言人陈蔚云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超级耐药细菌并非第一次出现。除了媒体报道的携带了NDM-1基因的“超级细菌”外,还有很多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药性的细菌,它们被称为多重耐药性细菌。
科普作者方舟子告诉本报记者,耐药病菌的产生是使用抗菌药物无法避免的结果。每一种抗菌药物进入临床使用后,伴随而来的是出现耐药性病菌。
“超级细菌”并非新鲜的话题。过去几十年中,人类多次遭遇过“超级细菌”挑战。
上世纪40年代青霉素发明后,可引起多种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所收敛,但随着青霉素的广泛使用,出现了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当科学家研制出对付这种病菌的甲氧西林后,上世纪60年代,又出现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被称为MRSA。MRSA一度被称无药可治,直到万古霉素等药物被研制出来。不过1997年,美国又发现了变体的MRSA,不但能感染住院病人,还能够感染健康人。
随着时间推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