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细菌”名单越来越长。上世纪90年代,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耐链霉素的“食肉链球菌”被发现;到了2000年,出现了泛耐药绿脓杆菌,对头孢菌素、环丙沙星、碳青霉烯类等众多抗生素耐药。此外,还有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结核杆菌等。
“今后如果出现新的多重耐药细菌,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陈蔚云说。
“超级细菌”的真正威胁
长期从事抗生素临床研究的肖永红认为,这次出现的“超级细菌”本身并不可怕,但从长远看来,真正具有威胁性的,是不断产生新的“超级细菌”,它们会对越来越多的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美国塔夫斯大学微生物学教授勒维注意到,虽然科研人员在加紧研发新药物,但细菌取得耐药性的速度往往会领先于药品开发的速度。如果不能保证研制速度,“超级细菌”会加大治疗难度,造成更多的死亡病例。
最让科研人员担心的是,如果有一天,出现一种超“超级细菌”,所有的抗生素都对它不起作用时,怎么办?
“那人类就相当于重新回到了没有抗生素的年代,也就是所谓的‘后抗生素时代’。”肖永红说。 “后抗生素时代”描绘的是一幅可怕的景象:全球将面临抗生素类药品无效,人类将再次经历无法控制感染类疾病的黑暗时代。
在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贺雄看来,“超级细菌”的出现,为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敲响了警钟。
医院通常是培养“超级细菌”的温床。耐药细菌既可由感染病人带入医院,也可以因为滥用抗生素在医院内产生。“医疗卫生系统应该着重强化医源性感染和交叉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另一方面,也应该调整用药思路和策略,及时调整治病的策略和措施。”
而对于公共卫生部门来说,应该加强全球的监控系统,注意对细菌、病毒变化或变异的监测。一旦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要为公众提供透明的信息,避免其产生恐慌心理。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刘一
分析
滥用抗生素
“锻炼”出“超级细菌”
从人类发明抗生素以来,细菌与抗生素之间就在不断博弈。美国塔夫斯大学微生物学教授勒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人类滥用和误用抗生素,把细菌“锻炼”成了“超级细菌”。
■抗生素滥用催生耐药细菌
在英国人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之前,细菌感染曾是人类的第一杀手,夺去无数生命。上世纪40年代开始被广泛应用的青霉素,是最早的抗生素,它的出现被誉为“医学上的革命”。
自此之后,抗生素就和细菌开始了一场“赛跑”: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迫使研究者研发出新的抗生素。如今,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百种,在临床上常用的有百余种。在研究者看来,细菌耐药性是无法避免的,但人类滥用抗生素加快了“超级细菌”的成长过程。使用抗菌药物,相当于对细菌进行“筛选”,使得耐药细菌在体内繁殖。而频繁大量地使用抗生素,使得病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环境,加快了耐药细菌的产生。“超级细菌”就是这样被“锻炼”成的。
印度传染病专家阿布杜尔-加法尔日前对媒体表示,印度出现了携带NDM-1基因的“超级细菌”,和印度国内长期滥用抗生素现象有关。他表示,印度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现象较为严重的国家,某些抗生素对60%至70%的印度人口起不到有效抗菌作用,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平均只有15%。
不论在医院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存在抗生素被滥用、误用的情况。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新闻发言人陈蔚云表示,由于各国情况不同,世卫组织并没有制定全球统一的抗生素院内推荐使用率,一般来说,对门诊病人来说,15%的使用率是可以接受的。但数据显示,在一些国家,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
研制一种抗生素大约需要10年时间,而耐药菌2年之内就可以产生。由于耐药菌的繁殖速度快于抗生素的速度,研制出的药品很快失效,使得许多大的制药公司越来越不愿意投资研发抗生素,导致新研发的抗菌药物越来越少。
■滥用抗生素背后的利益链条
为什么抗生素会被滥用?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认为,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抗生素均占据不正确用药的首位,利益驱动是全球抗生素用药量大增的主要因素。
据媒体报道,以腹泻为例,这类常见病本来可使用价格低廉的磺胺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但在不少国家,医生会用价格昂贵的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