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不同和进步之处。”奇锦峰表示,从生命科学讲,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读懂每个基因与某种疾病的种种关系,从而开发出能“修复”变异基因的新药。“当然,要实现这个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同样的道理,现代科学包括西方医学,对中药的质疑就是,中药是多成分的混合物,这一多种作用成分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并不清楚。因此,除了临床统计数据外,基本没有办法确定是哪一味中药在起作用。也就是常说的,中药的作用机理不明确。这就更需要从基因水平进行印证,如一种中药的基因与某种疾病到底有何关系,中药的基因如何“修复”病变的基因等等。当然,要做到这点需要的时间更长。
迫在眉睫:
用基因解决药材“断粮”
首个药用植物基因组框架图一经公布后,便引来一些猜疑:中药的作用机理尚未研究清楚,就一味追求在分子生物学的层次研究基因,是不是太早?甚至有人说,中药基因更像是一场商业炒作。
到底有没有意义?确实,要弄懂中药基因如何“修复”人类病变的基因,那是需要花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才有可能做到的事。但对药商来说,通过中药基因来解决中药材“断粮”的问题,却是迫在眉睫的事。
“在我们看来,研究中药基因是中成药产业做强做大的需要。”王德勤,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白云山丹参基因组框架图的绘制工作她几乎全程跟踪。“由于我国中药资源十分丰富,各地用药品种和习惯不尽相同,因而对各种中药资源进行品种基因图谱的测定,建立统一的中药材品种基因组图库,是一项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工作。”
1997年开始,国务院18个部委联合编制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纲要),令我国中药产业得到极大的提高。再加上2003年非典以来,人们对于中药的信赖,中药材的消费量也大幅上涨。以板蓝根为例,板蓝根是一种用量极大且销量一直在飞速增长的药材。20世纪70年代板蓝根许多疗效已经确定,年销售量突破3000吨;据不完全统计,2006-2008年,全国板蓝根累计销量已经达到60000吨左右。
一个中成药品种从小做大,由弱及强,当进一步做强做大时难免会遇到原材料制约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数量上的,而更多的还是质量上。
“中药材资源稀缺就已经成为中医药发展一大制约因素,以后随时可能面临‘断粮’问题。”王德勤说,目前中药材中黄芪、甘草、三七等就面临着严重供应不足。如黄芪主要产地是在内蒙古,由于先前过量采摘,再种植速度慢而引起供应不足。
另一大问题,就是中药材的质量。王德勤表示,由于土地、水资源污染严重,如今许多优质中药正濒临灭绝。也就是说,现在的草药和五千年前“神农尝百草”所尝的草药已经有很大差别。再加上中药讲究地道性,不同产地所生产出的质量差别大。这些都制约中成药产业的发展。
王德勤认为,只有解决了约束才能够提高产量,确保质量。中药基因研究就是试图通过信息解码,掌握药用植物的“基因密码”,找出中药里控制有效成分的功能性基因,从而培育新品种,大幅提高中药材产量和质量。
然而,不管是希望通过基因研究来读懂中药的作用机理,还是通过基因来解决中药种植瓶颈,这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可以说,丹参基因组框架图的绘制也许就是为以上美好愿望所跨出的第一步。
“基因图谱之父”
英国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约翰·萨尔斯顿爵士,被称为“基因图谱之父”。他是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英国顶尖科学家之一。他与华盛顿大学的沃特斯顿共同确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基因图谱。1990年开始基因排列,1998年完成了世界上首份动物基因图谱。与此同时,1992年至2000年,作为剑桥大学桑格中心主任参与了人类基因图谱计划。2002年,与乔琪娜·费莉合著《生命的线索:科学、政治、伦理和人类基因组的故事》一书,并于当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