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电(记者 单纯刚 秦亚洲)河南省疾控中心许汴利主任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河南省信阳等地区相继发现并报告发生被蜱虫叮咬后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例,个别重症患者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其中一些病例被诊断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另有一些病例无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证据。卫生部高度重视,积极组织专家研究、探索此类疾病的病因。为做好该疾病的防控工作,专家将疾病的名称暂定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河南省部分地区的病例中发现了布尼亚病毒感染,其传播媒介可能为蜱,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相同。
监测显示,此类病例极少在城市人口中发现,病例多为成年农民,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5至6月份病例较多。
蜱传疾病在我国相对较为常见,目前已有较成熟的防控手段。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预防该病的主要策略是指导公众、特别是高危人群减少或避免蜱的暴露,并告知出现症状者及时就医。目前该病治疗手段主要是抗病毒和对症治疗。
专家指出,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应尽量避免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病人的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可防止蜱的附着或叮咬,且容易发现附着的蜱。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避蚊胺(DEET)等驱避剂进行防护;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在蜱栖息地活动时或活动后,应仔细检查身体上有无蜱附着,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因蜱体上或皮肤破损处的液体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蜱可寄生在家畜或宠物的体表。如发现动物体表有蜱寄生时,应减少与动物的接触,避免被蜱叮咬。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目前,河南省卫生部门已指导群众清除居舍周围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环境卫生。利用敌草隆、茅草枯、毒莠定等杀虫剂对野外游离蜱、畜舍、畜体开展灭蜱工作。同时,加强个人防护,避免被蜱叮咬。通过三年多的防控工作,河南省初步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此类症候群病例的监测报告系统,培训了各级各类临床医生和疾控工作人员近千人。通过宣传使当地群众对于此类症候群的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有了一定提高,一些群众在劳作和生活中能够采取一些基本的个人防护措施,提高了病例的及时就诊率。
河南省卫生厅下一步将根据目前掌握的疾病规律,加大防治知识培训力度,特别是加强乡村两级基层医疗机构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诊断、救治水平;加强疫情监测,切实提高病例的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科研,继续开展对病原学研究,探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扩大相关防控知识宣传,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
(责任编辑:王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