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密码易得
破解天书不易
“1990年启动的国际人类基因计划耗时10年,全世界6个国家的科学者联手,耗资近二三十亿美元,才于2000年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测定。”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生物芯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程京告诉记者,现在只需花1000多美元,一天之内就能绘出某个人的基因图谱,获得一部具体的“生命密码”,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要真正破译这部“天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别把技术本身看得太神了,其实,目前第一代的基因检测产品才刚刚出来。”程京解释称,任何工业产品都有个规律,必须随着人们需求的促进,从原始向先进发展。像第一代手机“大哥大”一样,一开始功能简单、价格昂贵、信息有限,发展到现在第X代,才逐渐变得经济、普及、信息精确。而目前,包括基因检测芯片在内的生物芯片正处于发展的起点,虽然在前途广阔,但还有很多改善的余地。
“一些基因检测公司正在进行的宣传相当异想天开,这些测试中有些并未达到足以经受严格科学验证的水准,但这一事实未能减少消费者和创业者的兴致。”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所主任弗朗西斯·科林斯曾如是说。
“任何新的东西刚出来都会有争议,这不奇怪,但不能作假!”程京指出,对已获得的基因的解读,其准确程度与相关研究样本密切相关,如果研究样本的范围不够大,其科学性就难有保证。而正规的分子水平上的流行病学调查除了要有技术上的支持,还需花大量的时间、财力和人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但目前,国内外都有某些急功近利的基因检测公司不但是芯片质量差,又没有严格的流调和统计学依据便乱上服务项目,确实有“瞎出报告瞎解释”之嫌。
基因研究刚起步
测定天赋很困难
“一个人只要在智力上没有障碍,通过后天的训练,获得成功的机会更大。”针对某些天赋基因的检测宣传,程京认为,要防止不当解读、轻易下结论。
而打假专家方舟子的观点更直接,“这种检测技术在目前毫无正面价值,除了能够给相关单位带来经济价值之外。”他在博文中指出,“这些基因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我们对它们的功能还所知甚少,还未有定论”。
此外,方舟子提出,“天赋是极为复杂的现象,并非由某一个基因决定的,涉及许多个基因彼此之间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使将来某一天所有与智能有关的基因都被发现了,也难以用来预测一个人的智能,因为一个人的智能高低深受后天因素的影响。”
易感基因≠致病基因
后天因素影响更大
有些人做了基因检测发现自己有某些易感基因之后,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总觉得自己以后难逃某些疾病的侵袭。对此,程京觉得大可不必。
“易感基因跟致病基因是两码事,它只是说明携带者有一定的得病风险,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病。”程京称,这类预警检测并不是诊断,更不是致病的必然因素。因为,在疾病的产生中,后天的环境因素起的作用更大,而基因只占到发病权重的20%~30%左右。但怀疑有家族遗传病者,通过检测发现相同的易感基因后作为及早预防的参考,从饮食习惯、运动方式和心理调节等多方面的努力阻断诱发疾病的条件,确实对避免或推迟发病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没测出某些易感基因的人也不等于就从此可高枕无忧,因为目前的检测技术还不能检测出人体存在的所有风险。
同时,环境污染、生活习惯、药物影响甚至辐射等特定因素也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着影响,同样存在着诱发疾病的风险。
基因治疗未实现
目前仍是美好愿望
在国内外某些基因检测公司的宣传中,一旦检测出某些“不良基因”,消费者还会被推销购买产品以进行“个性化治疗”。据《北京科技报》报道,2006年,美国政府就曾对14家基因检测公司进行调查,调查人员假扮14名不同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